汉韩交传中信息丢失原因的实证略论[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交替传译,也被称为连续翻译,异步传译。是讲话人讲完一部分或全部后,译员再将说话内容翻译给听众的一种常见口译形式,也是跨文化口语交际活动的一种。在交替传译中,译员的首要任务是将信息成功地从发言者传到听话者,从而达到双方交际成功的目的。信息是否被准确传达是衡量交替传译成功与否的首要指标。我国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三难之首,韩语论文范文,亦是三大准则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但是在真实的交替传译现场中,信息的绝对忠实很难达到,信息丢失在所难免。为使交替传译更加忠实有效,尽量避免或减少出...

交替传译,也被称为连续翻译,异步传译。是讲话人讲完一部分或全部后,译员再将说话内容翻译给听众的一种常见口译形式,也是跨文化口语交际活动的一种。在交替传译中,译员的首要任务是将信息成功地从发言者传到听话者,从而达到双方交际成功的目的。信息是否被准确传达是衡量交替传译成功与否的首要指标。我国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三难之首,亦是三大准则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但是在真实的交替传译现场中,信息的绝对忠实很难达到,信息丢失在所难免。为使交替传译更加忠实有效,尽量避免或减少出现信息丢失,探讨信息丢失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口译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其中对交替传译进行了重点剖析。接下来回顾口译的先行探讨。经回顾发现国外学界对口译的探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其中针对交替传译,免费韩语论文,比较重要的且至今仍然对交替传译具有指导影响的理论成果为口译界权威专家丹尼尔·吉尔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和口译理解等式。我国学术界关于口译的探讨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诸如刘和平、蔡小红、刘宓庆、鲍刚等一批口译界的先驱学者,他们也针对口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独到见解,使我们对口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及口译理解等式为理论支撑,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朝鲜语口译专业20名硕士探讨生为实验对象,在各译员事先对材料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逐一交替传译录音。录音过后,将译员的翻译内容转换为文本与标准、可参照译文进行比对,找出信息丢失点,总结出信息丢失类型。同时为了能够准确客观的总结出信息丢失原因,录音过后对译员进行回访,讨论为何会出现当时的信息丢失现象;同时以期能够系统地归纳总结出信息丢失的原因,以朝鲜语口译专业32名探讨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针对信息丢失原因初步探究出了应对策略。其中包括提前做好译前准备、提高译员的语言能力、掌握口译相关技巧以及培养译员的综合素质等。随着口译探讨的不断深入,有关交替传译信息丢失成因的探讨已进入专家学者的探讨课题,但是数量仍然有限。而且在我国,对于汉英交传的探讨明显多于其他语种。本文旨在总结和借鉴前人对汉英交传的探讨来初步探究汉韩传中信息丢失的成因。希望可以给从事汉韩交替传译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启示,从而更加成功地完成信息传达。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