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躯体化机制的跨文化探讨[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近年来,作为心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以文化和心理健康关系为主题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之于心理病理的重要性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然而,这一领域至少还存在两大不足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一是缺少对各病症的文化异同形成原因的实证探究;二是东亚文化同质性假设尚有待证实,该假设认为中国、日本及韩国文化具有同质性,可以被统称为东亚文化。作者从中国躯体化(指相比欧裔西方临床患者,中国临床病人更倾向于以躯体化的方式表达抑郁症状)这一文化心理病理学最重要的发现入手,通过实证措施,韩语论文网站,从文化角度,建立中国躯...

近年来,作为心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以文化和心理健康关系为主题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之于心理病理的重要性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然而,这一领域至少还存在两大不足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一是缺少对各病症的文化异同形成原因的实证探究;二是东亚文化同质性假设尚有待证实,该假设认为中国、日本及韩国文化具有同质性,可以被统称为东亚文化。作者从中国躯体化(指相比欧裔西方临床患者,中国临床病人更倾向于以躯体化的方式表达抑郁症状)这一文化心理病理学最重要的发现入手,韩语论文网站,通过实证措施,从文化角度,建立中国躯体化机制模型。并进一步将此模型推广至韩国临床病人,检验其是否适用于韩国文化,从而检验东亚文化同质性假设是否合理。
   本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对躯体化相关概念及探讨进行综述,并在现有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探讨假设。体验论和社会策简论两派对中国躯体化现象做了不同的诠释。前者认为中国人对躯体症状的强调源自对躯体不适的体验,后者则认为躯体化只是中国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人对症状的体验与西方人并无差别。Ryder等人(2017)基于文化-心理-大脑视角对这两大对立理论进行了整合,为本文实证探讨提供了理论出发点。受到东亚文化同质性假设的作用,以往探讨同样从“体验”和“社会策略”两方面对韩国躯体化进行解释。这为中国躯体化机制模型在韩国人群中的推广创造了理论氛围。在现有探讨基础上,本探讨主要对四个问题进行探究,一是中国躯体化相关文化文本是什么,二是中国躯体化机制是什么,三是中国躯体化相关文化文本能否帮助区分述情障碍-与躯体化联系紧密的一个概念-的病理成分和文化成分,四是中国躯体化文本、机制模型和述情障碍文化模型是否适用于韩国人群。
   第二、三、四章是实证探讨部分。第二、三章报告了中国躯体化机制的两个探讨。基于整合体验论和社会策简论的思路,首先通过验证性因素略论确定对应于两大理论的文化文本,即,躯体感知文本与交流文本。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文化因素、文化文本及抑郁症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中国躯体化倾向进行探寻。第三章针对第二章的探讨结果,以中国临床病人为被试深入略论了躯体化这一心理病理现象。结果显示,躯体感知和交流文本两因素文化文本模型拟合良好;文化因素→文化文本→躯体化机制模型和文化文本→述情障碍文化模型也得到统计支持:躯体症状主要为躯体感知文本所预测,交流文本主要与文化价值观相连,两大文化文本在躯体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影响;此外,两大文本也成功地帮助区分了述情障碍的文化成分和病理成分。第四章尝试将得到的中国躯体化机理模型推广至韩国临床人群。结果表明,韩国躯体化机制模型与中国模型既有异同,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一结果对东亚同质性假设提出了质疑。最后,第五章根据探讨的结果,结合探讨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述,总结了本探讨的理论贡献,阐明了本文对将来探讨及临床实践的启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