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过去20多个春秋,对外经济全面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业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017年中国又正式加入了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正在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并以更强的趋势和更快的进程改变着世界。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走向全面化,迎接全球经济的新挑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
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过去20多个春秋,对外经济全面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业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017年中国又正式加入了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正在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并以更强的趋势和更快的进程改变着世界。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走向全面化,迎接全球经济的新挑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的祸福命运,而顺逆成败则又取决于国家民族能否抓住机遇,追随时代,顺应历史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影响下出现的。这种背景,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具有密切联系。 第一,中国现代化启动于国门被迫打开之后,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融合交往的历史过程。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下发生的,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抹上了雪耻图强的色彩。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发愤图强,重振民族雄威的历史过程。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较量失败后启动的,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向西方学习的态势。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历史过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20世纪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其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突出了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及国际经济联系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同世界市场融合的一种过程、现实和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整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大开放,而且深深作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通讯系统和现代交通手段的出现,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经济生活也走向国际化。环顾当今世界,物质、能源、信息在各国之间传递和交换,世界变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各国之间不断流动的世界。这一事实客观决定了中国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就决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要善于从总体上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从人类文明中吸取优秀成果来充实和丰富自己。 本论文的框架和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晚清政府和明治政府的开放对比。在晚清和明治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起源于欧洲的世界大变革,最终造成的作用是世界性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东亚,中日两国都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之中。日本以“开国”前后的幕政改革为起点至明治维新,完成了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始终未能实现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反而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章:1911-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轨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华大地上,分别代表复古和改革,保守和开放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代表不同阶级的政治势力的斗争直接作用了近代中国开放制度的发展。“向西方学习”到“全盘西化”思想的转变,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深远作用,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欧风美雨冲击下,中国思想文化界是开放思想与西方文化选择与整合过程的产物。这一时期开放思想的发展在推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集中计划型经济与韩国外向型经济比较。中国与韩国是近邻,虽然制度不同,但同属第三世界,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在文化、道德、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经济发展的起点亦十分相近。然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30年里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态势,成为举世瞩目的“韩国奇迹”。韩国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也积累了不少教训。本章主要着力从制度角度对比略论1949-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经济发展的背景、情况和过程,以期更清晰地把握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清晰地看到中韩两国在不同制度下经济增长的实绩,更清晰地发现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进程,这关于中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联及俄罗斯的改革比较。中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苏联在80代也进行了改革。从性质上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改革并未突破社会主义的框架,此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大体上还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1986年春,苏共27大通过的党纲和党章中规定:苏共的最终目标是在苏联“建立共产主义”,苏共是“马列主义政党”;从经济上看,这个时期“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革也尚未开始。在第二个阶段,苏联的改革开放实施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转向政治领域。苏联的改革虽然稍微晚于中国的改革,但时间上的区别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对于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重点,苏联正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犯了错误,最后走向了解体,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此以后,中国的繁荣强大成了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第五章:中国全面开放与经济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关于发达国家而言,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开放从来就不会有,将来也不可能有。部分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适当保护乃至不开放是正常的,也是必不可缺的。全面开放是相对意义上的,就是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韩语论文网站,在竞争中享受应该的权利,履行必要的义务。中国的全面开放其实质就是加入WTO,并逐步履行其规则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双重趋势,必须抓住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机遇,实施信息强国战略,全面建设一流的信息文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论文从多角度展现中国近代开放历史的轨迹,通过历史事实的纵向比较略论和国别对比略论,免费韩语论文,向读者展现了恢弘的历史画卷,阐述开放制度对经济发展、历史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开放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说明开放制度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影响,本论文的部分章节也描述了不开放导致的制度僵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如对于原苏联与中国改革的对比部分。本论文在略论我国近代历史和国别比较略论基础上,首次创新地提出:通过实施“信息强国”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流信息文明国家的初步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