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逐渐作用到全世界。而且其作用力不断扩张、不断渗透。所谓的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被“欧化”的过程。韩中日三个东北亚国家和西方的市民社会不同,他们的近代国家体制在转型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外部开始的”强制性的门户开放的决定性契机。因此,东北亚国家的近代意识,文化意识都脱离不了(半)殖民地这一现实的束缚。其结果是,由于那些陈旧的封建制度还遗留在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中,从而导致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错误。<br> 东北亚三国近代...
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逐渐作用到全世界。而且其作用力不断扩张、不断渗透。所谓的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被“欧化”的过程。韩中日三个东北亚国家和西方的市民社会不同,他们的近代国家体制在转型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外部开始的”强制性的门户开放的决定性契机。因此,东北亚国家的近代意识,文化意识都脱离不了(半)殖民地这一现实的束缚。其结果是,由于那些陈旧的封建制度还遗留在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中,从而导致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错误。 东北亚三国近代文化的比较探讨可以看成是西方进行的历史恢复的工程之一。现在,所谓克服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的错误已成为东北亚所有民族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为止,东北亚三国还不能一致认同这个立场。原因之一是日本首先独行近代化,使得日本在中国和韩国眼中成为了另一个近代化的典范。因为三国无论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措施,还是政治制度都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将他们的近代性视为一体。因此,在表达三国的近代性的同时,强调从外部开始作用的立场和强调自发层面的立场之间引发了相互矛盾。 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和韩国,受到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各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文学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群众心理,这些社会、政治上的变化也反映到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引发了文艺思想的变革。以东方哲理为基础,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文艺思想等多方面,三国的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学著作等仍然存在着不少相似点。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学的领域,从而引起文学和文艺思想的变革。而且,只有通过对三国的近代文学史和文学著作以及文学家的探讨,在加深对三国近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阐明韩中日三国文学、东北亚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就韩中日三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局面来看,由于近代意识的普及和各国的民族特殊性,结果造成了三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异同。 鲁迅、李光洙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对本国小说艺术的构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韩语毕业论文,因而将三者的小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研讨极具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有益于建设新文艺的文学理念和措施,为文学探讨的开拓和发展挖掘新思路,这也是构建本论的初衷。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构成,对选题予以具体研讨: 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东北亚地区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文学作了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探讨措施、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三者的简要概述以及探讨近况、本论文的探讨价值与意义以及探讨观点。 正文分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近代文化接受的过程,并对三者进行比较。论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作用及生平的共同性和异同性。略论三者在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不同的留学经验所产生的不同民族观和近代化文学观,同时也略论三者幼年时期开始受到的汉文教育和留学时期接触到的外国文学的作用。 第二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的近代化人文内涵因素,并对三者进行比较。首先对鲁迅、李光洙的反封建、反儒教思想和夏目漱石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韩语论文题目,其次、探讨三者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意识以及近代化思想和文明批判态度。 第三章:重点略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别为农民形象、启蒙性的知识分子和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女性观形象。略论三者的小说中人物塑造上的近代化因素和特点。 第四章:略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叙事措施上的近代化特点和叙事视角、“对话”叙事和空间上的叙事结构,阐述进入近代化时代以后,各国出现文言一致运动中的三位作家的贡献。同时揭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艺术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五章:梳理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近代化的艺术地位。重点论述三位作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比较探讨三者在东北亚三国的文学史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论文在吸取以前对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文学观、民族观以及著作比较探讨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整体把握与著作的近代化因素的解读方式,并结合了作用探讨和平行探讨的措施来进行系统略论,对他们的近代化小说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客观的探讨和评价。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为韩中日东北亚三国的近代文学的探讨和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