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交际;德语教学
中国留学生在德国与其它许多国家的留学生相比,德语语法掌握得较好,但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方面不如他们。在同德国人的交往中,中国留学生理解对方的叙述往往有困难,口头表达常常令对方费解,有时还引起误解。这与我们国内传统的德语教学忽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无关系。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文献,笔者在本文中试图论述一下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德语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并就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谈一点见解和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 本文中的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活动,即人们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交流信息与感情。一个只会汉语的中国人同只会德语的德国人由于语言隔阂是难以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只有在中国人掌握了一定的德语或德国人掌握了一定的汉语的情况下,交际才能得以实现,他们的信息和感情才有可能相互交流。但他们交际的成效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交际能力与是否具有相当的异国文化背景知识。每个语言群体都有各自的文化,这不仅是指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也包括这个民族里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文化不同,社会规范就有差别。文化异同直接作用着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长大,说德语时不免受到母语文化的作用,会无意识地用自己的知识、经历、理解力等去理解和表达。他掌握的德语带有汉语的某些特征,为此他的德语可能不是任何一个德国人使用的德语,而是汉化了的德语。反之,德国人学汉语亦一样,他们的汉语也同样可能是德化了的汉语。这种不同语族人之间的交际即是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管是同一语言群体的人之间交际还是不同语言群体的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其交际效果都有好差之分。这主要取决于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知识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强弱。笔者认为,交际能力应由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属语言知识能力)以及话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属语言使用能力)组成。词汇能力是指能够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词汇。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符号规则的能力,即是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基础上,应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是话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话语能力指交际中把要叙述的事连贯性地以语段、语篇的形式叙说或书写出来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的区别在于:它是超句层面上的表达能力,后者是句层面_L的表达能力。要是没有话语能力,交际的双方只能停留在间一句答一句的水平上,那样的交际既枯燥又很难达到真正的交际的目的。应变能力是指说话人用言语和非语言手段来排除交际中出现的障碍或补救交际中断的能力。比如说,如果对方没有理解甚至误解了说话人的意图时,说话人可用言语对说过的话加以解释或辅以手势、表情等非言语手段来达到目的。应变能力还包括对交际活动走向的觉察和调控,以便预测交际活动的进展,避免难题和窘迫的局面。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交际中使用语言时能符合社会规范,也就是交际中要考虑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对谁以什么样的语气和方式说什么话。比如在为一个90岁的老人祝寿时不说祝您健康长寿而说愿您青春长在就不合适;到一个认识不久的同事家吃饭,主人还没请大家用餐,客人说:“我们开始吃吧户不免给人留下一个喧宾夺主的印象。 上述各项交际能力在交际过程中体现为交际双方的表达能力(说话或书写时)、理解能力(听话或阅读时)和反应能力(角色转变时)。交际能力的强弱与表达、理解和反应的正确性以及恰当程度相关。 交际与跨文化交际的区别实际上就在于语言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别。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外语知识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和外语使用能力(话语能力,应变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以外,还包括识别两国文化异同的能力。 因此,与外国人交际只有外语能力(外语知识和使用能力)而没有识别两国文化差 别的能力是不够的。用汉化德语虽然能与德国人交际,但往往会产生误解,以致于交际受阻,甚至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常常用“您慢慢吃x”(EssenSie互angsam!)作为客套,希望客人多吃一点,品出味道来。而德国人则常用“愿您胃口好!”(GutenAPPetit!)来表达同样的愿望。如果一个不懂中国这种客套的德国人到中国人家作客,中国主人用餐刚开始就客套,那德国客人肯定会产生疑问,“是否在提醒我不要吃得太快”,客人吃饭自然就拘谨不安。要是席间中国人再重复客套,客人会理解成“主人认为我吃得太快了,要我吃慢一点”,客人会觉得非常难堪。要是客人在快吃完时听到主人的上述客套,则会看成是主人对他的批评,主人认为他吃得太快了,有失风雅,客人肯定会快快不乐。这个例子就是说德语的中国人因不了解中德文化异同在汉语和德语表达中的反映而犯的一个“文化错误”。反映在中德语言上的文化异同很多,有言语行为上的差别类(上述例句就属此类),谦虚、礼貌方式上的差别类,思维方式上的差别类,价值观念上的差别类等等。 笔者认为,把跨文化交际中识别两国文化异同能力归纳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化对比作为教学内容,而针对“文化错误”采取堵源截流方法,德语毕业论文,则有利于学员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防止或少犯这类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