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有着密切的关系”(胡文仲,2017:49)。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脱离了文化,语言教学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灌输。只有语言与文化相融合,语言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1、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文化是跨文化交际探讨的核心。“文化”一词使用得非常频繁,其定义也非常广泛。荷兰社会学家Hofstede把文化定义为“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Michael Schugk,2004:32)。美国人类社会学家Kluckhohn认为“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含显性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胡文仲,2017:35)。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就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体现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体态语、副语言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胡文仲,2017)。 2、中德文化异同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容易误将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这样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或文化冲突。文化误读往往比语言错误所造成的作用更为严重。外国人一般能容忍语音、语法或句法错误,但却无法谅解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常常被视为没有教养,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不愉快。例一:中国学生常常纳闷德国人极为程式化的打招呼方式,德国人总是一成不变地使用句型“Wie geht’s?”回答也常常是“Danke,gut.”与此同时,德国外教也常常奇怪,甚至比较反感,中国学生对他们见面时的“提问”“Wohin gehen Sie?”“Haben Sieschon gegessen?”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却不知道,在中国文化里,这种针对场景的问候,其实是表达了对对方的一种关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双方能对彼此的文化有所了解,那么就会多些理解,少些误解和文化冲突。接下来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德文化异同: 2.1直接--含蓄。德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行为方式,都更为直接。德国人受西方文化作用较深,强调个性自由,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真诚的表现;中国受传统文化的作用,强调谦虚、和谐。因此,德国人在公开场合较为健谈,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中国人却常常选择沉默,注重和谐的交际氛围,避免冲突。 2.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注重个人主义的文化(德国)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德语论文范文,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组成了一种较为松散的社会结构;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国)强调集体的利益,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中国是典型的有着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中国,面子、关系、人情、单位等传统文化要素非常重要。个人更多地被看做是集体的一份子,个人总是归属于家庭、单位、或者某个集体。 2.3单时制--多时制。德国是典型的单时制国家,德国人常常会恪守时间,他们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强调时间表,注重日程安排和时间计划;中国更倾向于多时制文化,中国人的时间较为灵活,计划常常可以随时改动。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人向来以“守时”而著称,为什么拜访德国人要预约时间,为什么德国的公交车精确到分钟,而为什么中国人常感叹“计划不如变化”。 2.4权利距离小--权利距离大。权利距离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略论文化对组织的作用。权利距离小(德国)倾向于权利较为分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特权和地位较少存在;权利距离大(中国)倾向于较为集中的权利,人们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德语论文题目,特权和地位普遍存在。比如:在中国,家长和老师就一直被赋予了较大的权利和较高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学生“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的局面。 3、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德语教学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以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3.1采用语言和文化融合度高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应尽量选择语言和文化融合度高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学习德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能领略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同时,一些包含了丰富德语文化、能展现德语言语风格的教学资源也必不可少,比如:图画、百科全书、音频和视频等,这样的教学资源和目的语文化息息相关,既生动,又实用,有利于学生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