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导入的准则与教学实践(2)[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文化的最高层面体现在人的意识层面,即精神文化,其涉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囊括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等,直接作用或塑造了人的思想体系。根植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德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分属于西方和东方文化, 由宗教和哲学塑造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多不同。 在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密切,自克洛维一世(Chlodwig Ⅰ)皈依基督教后,德意志人民快速地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基督教曾一度起到教化和规范人民行为的影响。 尽管今天基督教的信徒越来越少,但宗教已成为德国文化的基础,并早已浸透到德意志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中。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塑造了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和近代德国人的心态。 职业一词在德语中为Beruf,与 Berufung(召唤,使命)同义。 马克思。韦伯认为 “德语的职业一词含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职业不仅是工作谋生的手段,更包含一种神圣的使命。 工作中不可玩忽职守,因为他不能以随便的态度对待上帝;每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恪尽职守。 ”

  哲学是各学科之本,包含着世界观、措施论和认识论。 德国是哲学家的国度。 尼采、康德、马克思这些哲学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哲学带动了德国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开辟了哲学解释自然现象之路, 而康德提出的潮汐假说和星云假说对当时的科学思想有直接的启蒙影响。 了解德国的哲学体系,才会不拘于文化的表象,才会理解德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在欧洲的所有民族当中,德意志民族是做事情最彻底、最内在,因而也是最耽于沉思与瞎想的民族。 ”了解德国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德国的哲学和历史,我们才能够理解德国人的多重性格。

  3 德国文化导入准则与教学实践

  3.1 文化导入的准则

  德语教学的过程也是文化导入的过程。 鉴于学生课时和学习时间有限,笔者认为文化教学应以德语相关知识为基础,即在德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导入德国文化。 根据文化的特点,文化导入过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3.1.1 广泛性准则

  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文化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任何一个文化片段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导入的材料。一个单词或常用表达、一个句子到一篇课文,德国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到一件事情的处理措施都有其文化根源。 因而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用部分素材。 做到形象、有目的地导入文化,同时切忌文化内容导入过多、过散;课堂教学以德语为重;重视文化教学又不刻意为之。

  3.1.2 代表性准则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文化导入的时间过多会作用语言教学,造成主次不分。因而文化取材和教学又不可过多过杂。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 正确得体地利用交际并对德语国家的文化比较了解。同时要与德语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尤其是德语初级阶段,文化的引入要围绕着德语教学,同时文化素材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导入的德国文化应为德国的主流文化,最好具有积极意义。

  3.1.3 循序渐进准则

  德语教学过程的文化导入也应遵循文化的多层面, 并考虑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可从文化现象入手,基于精读教材,在德语原文的学习中就某个单词、习语、句子和语法现象和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德国文化,并解释其文化渊源,并指导学生就课文相关主题进行跨文化学习。 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德语学习,学生能够较流利和得体利用德语表达和沟通。文化现象相关的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习得并不困难, 但要真正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 经过了文化现象阶段的教学后,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展开,适度地指导学生了解德国及欧洲的历史、宗教和哲学。

  3.2 文化导入的措施

  3.2.1 讲解法

  德语系所选用的教材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如《当代大学德 语 》(Stuidenweg Deutsch),《文 化 视 窗---高 级 德 语 教 程 》(Kulturfenster), 这些德语系精读教材都注入了 “文化和跨文化理念”. 在德语知识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讲解相关文化、习惯与社会习俗等现象。 关于初学者在讲解“Sie”和“du”即尊称的用法时,可通过称呼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和“内”、“外”的距离感,与德国人交往时不要询问体重、年龄、收入等私人问题。在讲第二虚拟式的时候, 借助课文向学生介绍德国人的礼貌表达,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德语。

  3.2.2 对比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