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学者们还注意到亲属称谓语用于社会称谓语的现象。比如对拟亲属称谓的探讨,除了前文提到的拟亲属称谓与文化心理的共变以外,还有吴慧颖的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1994),潘攀的论亲属称谓的泛化(1998)、论亲属称谓的简化(1999)和亲属称谓的简化趋势,侯精一的亲属称谓的变读(1984),陈建民的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 1 9 9 0 ) , 杨亭的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问题探讨(2005),王娜的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探讨(2006)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对于汉语的亲属称谓前人做了仔细而全面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现在和将来的探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但也应该指出,前人著述中对亲属称谓进行系统探讨的比较少,对古往今来的亲属称谓进行历时和共时探讨的更难得一见。这应该说是一个缺憾,不过也为我们留下了探讨空间。 2.韩语亲属称谓探讨概况 在任何语言中, 亲属称谓不仅是基本词汇,还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因此成为语言学关注和探讨的对象,韩国语也不例外。在韩国语的历史上,高丽建国以后至十六世纪末这一时期的韩国语称为“中世国语”。随着对中世国语的探讨日益活跃,很早就有学者从词汇学、词源学的角度对亲属称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应用新的语义略论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的措施进行的探讨逐渐增多。 自从洪起文( 1 9 3 4 ) 尝试对整个基础亲属称谓进行词源学角度的研讨以来, 梁柱东( 1 9 4 6 ) 、刘昌惇( 1 9 5 4 、1 9 6 6 、1 9 7 1 ) 、南广祐(1956)、金亨奎(1956)、金钟埙( 1 9 5 8 、1 9 5 9 ) 、李崇宁( 1 9 6 8 ) 、徐廷范( 1 9 6 9 ) 、李基白( 1 9 7 1 ) 、金泰琨(1984)、千素英(1984)、崔昌烈(1985、1986)等学者纷纷就亲属称谓的整体或个别词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南广佑着眼于古语的一般构词法,刘昌惇则从词汇史的侧面研讨整体亲属称谓,李崇宁探讨整个中世国语,他们尝试构建一个共时的探讨体系。 与从词源学和词汇史角度进行的研讨不同,姜信沆(1967)在各个地方语言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亲属称谓实际使用方面的描述。金敏坤(1967)、金敏洙( 1 9 8 3 ) 、李胤杓( 1 9 8 6 )等人采用R o m n e y、N i n a等的语义略论法, 尝试对韩语亲属称谓的语义体系进行描述。金圭善按照亲属系统对亲属称谓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关目录。崔明玉(1982)则以个别地区的方言为中心,通过对敬语系统进行语义略论,提出了韩语亲属称谓系统探讨的新措施。文斌永(1989)则从韩国语指代表达的角度,指出了韩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即代词性的用法、视点移动的用法和拟亲属用法。此外, 宋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