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韩国文化特色的韩语言语行为-韩语文化论文资料库
摘 要: 韩国文化中的“无我”特性和“集体”观念在韩语话语规则中起着重要的支配影响,韩语论文同时也反映了韩国社会的语言交际特点和韩国人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中韩文化交往中,了解这些文化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语言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韩国文化; 韩语; 话语规则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语言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社会因素不仅作用语言和认知结构的发展,[1]还作用着语言的应用。[2]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语言应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和语言的不同理解方式。从广义上说,言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人类形成了很多一致的共同认知结构,同时也发展着个体文化所独有的认知结构,这种个体认知结构显示了人们的不同社会交际模式,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语言交际规则的异同。 一、话语规则与社会交际 从语用学角度看,人类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知识:语言具体知识(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知识(社会能力,即交际能力)。这就意味着,一个交际过程不仅仅是靠语言手段,还要有交际能力,其中包括语言、社会文化和语用信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靠交际者的交际能力相互影响而促成的,同时交际者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能力范围内对环境做出假设、推断,甚至逻辑判断。因此,对对方文化和语言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就有可能给交际造成障碍或导致误解。 各民族之间言语交际行为的异同主要是由各自社会文化孕育的认知结构所造成的,它们为各自的集体内部成员所共享,反映了成员们的潜意识,包括情感、价值观、信仰和哲学等。故此,熟悉目标语的文化特质有助于交际者熟悉其文化下的话语规则,这也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 二、作用韩国人言语行为的文化因素 韩语被称之为“无我的语言”。[3]在这种以“无我”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集体的地位和力量对个体的社会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影响,它渗透到韩国社会每个个体的认知系统,集中体现在人们的交际规则和言语行为中。在韩国的社会意识中,代表个体的“我”通常是被掩盖在集体的“我们”之下,甚至有韩国专家指出,韩国社会和文化是以“我们主义”为基础,与西方的“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过分强调自我被社会看成是缺点。因此,在韩语中,第一人称单数“我”的概念往往强调个体是某一更大文化单位中的一员,诸如国家、集团、团体或家庭。由此,韩国文化的“无我”性便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就是对长辈的高度尊敬、对外来者的尊重和对晚辈的亲密。换句话说,韩国人的思维与语言行为基本是与他人意愿和集体内部意见相一致,韩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以年龄、辈分、级别、地位和性别为判断标准的等级关系。曾有韩国人开玩笑说:“连韩国香烟也有等级分类,某一个等级的人只能吸某一个牌子的香烟。” 韩国文化的“无我”性造成的另一个社会现象就是“面子”的重要性。在整个社会上,人人都竭力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于会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命运,乃至他们的祖辈。在每个韩国人的意识中都有两个“我”:公众的“我”和个体的“我”,韩国人这种善于隐蔽“自我”的特质可以用“保守”和“逃避”来形容。由此,韩国文化也被称之为“陶瓷文明”,[4]以区别于西方的“玻璃文明”。 三、具有韩国文化特色的韩语言语行为 韩国的这种“无我”和“集体”的文化特性造就了韩语特有的言语行为。在语法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词省略现象。 在韩语语法中,任何已知信息,包括指代交际者的人称代词,都可以被全部省略掉。如表达“昨天我给你打电话,你不在家”时,韩语可以简单的说成“打了电话,但不在”,不用区分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而且在韩语里,主语和宾语的使用并不是必需的,甚至相关的代词也可以省略,这关于外国人来说往往很难适应,因为无法确定所指的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或是第三者。为了弥补人称代词缺乏表示社会关系的使用局限性,韩国人制定出了一套特殊的称谓系统来显示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二人称代词通常使用对方的身份称谓,即便不清楚对方的具体社会身份时,韩语也为人们准备了通用社会称谓,如成年男子可以被称为“ajosi”(大叔)或“sφnsang-nim”(老师),成年女子称为“ajuma”(大妈),等等。因此,这时“sφnsang-nim”已经没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含义。这种间接的称呼方式显示的是一种含蓄的文化特征,同时又能体现出双方的社会地位。 2.独特的“我”。 “无我”的文化价值观使得韩国人更容易接受社会规范,对集体观点更敏感,他们并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而是存在于等级社会结构中的一员。因此,一个人更多的是把自己横向定位为一个集体内部成员。[5]这种认知模式给韩语表达上也带来了作用,最常见的就是韩语中在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所有格时,经常使用复数形式。比如在表达“我的学校”、“我父亲”、“我的国家”等概念时,韩国人更习惯用“uli hakjo”(我们的学校)、“uli apφji”(我们的父亲)、“uli nala”(我们的国家)。这里的“我们”并不是实指的包括听话者和自己,而仅仅是为了表示个体与集体的密切关系,是社会同等关系的表现手段。但这种特殊的表达关于不了解韩国文化的外来者来说,会感到莫名其妙。 3.语义模糊性。 在以集体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背境下,人们追求的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与社会规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或者社会地位较高人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起导向影响,因为他们代表的是集体和权势。因此,在韩国人的言语行为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现象,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维护对方的面子,在回答问题时,常使用“ye”(是)来维持交际的进行,但这时的语用含义却并不一定是表示同意,而是表示“我正听着”、“知道了”、“我理解了”等意思,以起到话语衔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回应也是交际者希望与对方建立良好同等关系的表现。因此,在与韩国人进行交际时,不能把韩语“ye”一概理解为“同意”,有时它甚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附和语。 4.时态模糊性。 尽管韩语的时态体系中也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态的语法手段,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时又并不完全遵循这个规律。例如,一般过去时是可以来表达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含义,一般现在时也包含有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态。这种理解方式甚至对韩国人学英语产生了严重的负迁移现象。如当回答问题“What does your father do?”时,经常回答为“My father is reading a book.”而关于问题“What is your father doing?”则回答为“My father is a banker.”这种时态上的模糊性需要交际者根据交际环境来进行判断,所以,也有语言学家把韩语称为“高语境语言”。 语体特征方面主要是庞大的敬语系统。韩国的等级文化特性要求语言系统中有丰富的敬语表达方式,其中分词汇方式和语法方式。词汇方式是通过特定词语的使用来起到尊敬的影响。如:关于一般的人来说,“吃饭”可以简单的用“moda”,但关于长辈或客人就要使用其敬语方式“tusida”。语法方式是通过在句子成分中添加敬语标志的方式使其带有敬语含义。例如,在描述对方的动作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要在动词的后面加上后缀“si”。在韩语交际中,使用的敬语越多,起到的尊敬效果越强烈。因此,在有些正式场合下,通常同时使用多种敬语手段以表达更强的效果。韩语这种庞大的敬语系统会给外来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因为敬语使用不当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尽管时常是无意的。在敬语这一特点上,韩语和日语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集中体现了社会交际中身份与地位在交际者的话语思维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表达策略方面的特征是迂回表达。迂回表达策略通常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韩国文化同样继承了这种特性。人们在表达观点和判断时,经常会把引用其他人的看法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显示出对其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谦逊。同时,韩国人在交际中,开门见山和直截了当地表达观点被看成是不明智的行为,往往是在涉及主题之前需要诸多铺垫,甚至有时会谈很多与主题无关的事情,例如健康、孩子、近来生活等,实际这只是起到一种寒暄影响,有时甚至为了避免直接接受对方的礼物,需要至少一两次的“拒绝”之后才收下。这在人们的意识中代表的是一种礼貌,因为,韩语论文,韩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