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4-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9 1 绪论 18-29 1.1 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目的 18-20 1.2 探讨范围、对象和措施 20-21 1.2.1 探讨范围和对象 20 1.2.2 探讨措施 20-21 1.3 论文结构 21-22 1.4 理论背景 22-29 2 与本文相关的补语:特征与使用条件 29-40 2.1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的特征 29-34 2.2 使用结果补语的句法条件 34-40 3 “到”和“在”在韩国语中的标记 40-72 3.1 对应于“(?)”和“(?)” 40-59 3.1.1 “在+NP”作为结果补语和状语的区别 41-45 3.1.2 “N/(?)”和“N/(?)”之间的区别 45-51 3.1.3 “N/(?)”、“N/(?)”和汉语“在/NP/V”、“V/在/NP”之间的对应关系 51-59 3.2 对应于“(?)”和“(?)” 59-70 3.2.1 “到+NP”做结果补语和“到+NP”做状语时的区别 59-61 3.2.2 “N/(?)”和“N/(?)”之间的区别 61-63 3.2.3 “ N/(?) 、N/(?)、N/(?)”和汉语“到NP/V、V到NP”结构的对应关系 63-70 3.3 对应于“(?)” 70-72 4 “在/NP”、“到/NP”中的介词在韩国语中的隐现 72-78 4.1 对应于“(?)” 72-74 4.2 零形式,NP直接充任宾语 74-76 4.3 特殊情况 76-78 5 实验的准备工作 78-87 5.1 必要的说明 78-79 5.1.1 实验目的和语料 78 5.1.2 动词分类措施 78-79 5.2 “在”、“到”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79-83 5.2.1 基于语义的分类 79-80 5.2.2 基于句法形式的分类 80-81 5.2.3 基于韩汉对译特点的分类 81-83 5.3 选定测试的问题和调查对象及调查措施 83-84 5.3.1 假设 83 5.3.2 选定测试的问题 83-84 5.3.3 测试对象 84 5.3.4 测试措施 84 5.4 数据处理措施 84-87 6 测试结果略论 87-121 6.1 测试结果报告 87-108 6.1.1 偏误类型略论 87-89 6.1.2 各实验组各题的正确率略论 89-108 6.2 动词类型、语义、句法、翻译等特征的测试略论 108-121 6.2.1 基于动词作用因素的略论 108-110 6.2.2 基于语义功能作用因素的略论 110-113 6.2.3 基于句法特征作用因素的略论 113-118 6.2.4 基于翻译特征作用因素的略论 118-121 7 偏误略论及相关教学策略探讨 121-147 7.1 错序(“到/NP”、“在/NP”结构放在动词前) 121-127 7.2 误代 127-143 7.2.1 用体助词来误代 127-131 7.2.2 “向、往、于”等补语误代 131-136 7.2.3 “在”和“到”互相误代 136-140 7.2.4 其他补语的误代 140-143 7.3 误加 143-145 7.4 遗漏 145-147 8 问题类型及相关教学策略探讨 147-159 8.1 与动词类型相关的问题 147-148 8.2 与语义特征相关的问题 148-149 8.3 与句法形式相关的问题 149-150 8.4 与翻译特征相关的问题 150-159 8.4.1 与“(?)”、“(?)”有关的韩汉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151-155 8.4.2 与“(?)”、“(?)”有关的韩汉翻译教学策略 155-159 9 结论 159-165 参考文献 165-174 附录(问卷) 174-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