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正月十五日民俗文化对比[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之邦,且都是注重节日的传统及文化内涵的国家。中韩两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大望日这一岁时节日的民俗文化的差异,通过各自的由来、食俗、习俗这三个方面进行研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韩;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望日;对比
  中国和韩国都是注重节日的传统及文化内涵的国家,通过这些节日来增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韩国的文化受中国作用十分明显,早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在新罗时,“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正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官。” [1]由此可见,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庆典,也随着旧时中国历法和宗教在韩国的传播,而逐渐化用中国的节日民俗了。当然,韩国在引进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韩语毕业论文,也对其进行“内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韩国节日民俗。本文将从中韩两国正月十五这一岁时节日的由来、食俗、风俗三个方面,研讨中韩元宵节∕大望日的民俗文化差异。
  一、中韩元宵节∕大望日的由来
  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春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早在2017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其由来还有其他民间的几种有趣传说:一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三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四是起源于“火把节”。
  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作用的韩国,没有元宵节的说法,正月十五被称为“大望日”,意为“望满月”,又叫“元夕节”。据传,正月十五作为节日是从新罗时代开始的。这天为满月之日,象征着丰收富足,也是抵御灾害与厄运的祭日。正月十五又是新年伊始迎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在韩国民俗中,正月十五跟正月初一、端午祭、秋夕节一样,都是重大的传统节日。
  二、中韩元宵节∕大望日的食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元宵节作为重要的岁时节日,有其独特的食俗。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因此“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缺的美食。元宵由糯米粉包成圆形,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元宵作为食品,其由来也已久,据说宋朝时已经出现。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正月十五日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圆圆的热腾腾的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感。
  在韩国,没有吃元宵的习惯。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花生、松子、栗子、核桃等坚硬的果实,吃的个数要与自己年龄相同,边吃边祈愿健康。据说大望日吃过干果后皮肤一年四季不生疮,牙齿也更加坚硬。还要喝清酒,又叫“耳明酒”、“耳聪酒”或“利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头听到的都是好消息。这天一定要吃五谷饭,祈愿丰年,硕果累累。五谷饭是融合了糯米、糯栗、红豆、糯玉米、黑豆这五种谷物做出来的。另外还要吃福包和面条。“福包”则是用白菜叶或海苔包起来吃米饭,吃面条则代表长寿。
  三、中韩元宵节∕大望日的习俗
  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对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但城乡都以喧闹繁盛、气氛活跃的庆贺为主要特点。具体以赏花灯、猜灯谜这两项重要民间习俗为例。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直至现在的元宵节,家家也是张灯结彩,孩子们提着五颜六色的花灯,燃放烟花,热闹非凡。还有很多地方举办灯展,里面的花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2]这里说的就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因其饶有趣味,又启迪智慧,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另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划旱船、逐鼠等活动,以及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
  韩国的大望日也是祈福活动和民俗游戏十分丰富的节日。正月十五的民俗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放鼠火和放风筝。“放鼠火,旨在驱赶老鼠、烧掉杂草、杀死害虫、驱赶地头杂鬼,使农田变得清洁又神圣。这天,村里男孩子来到田间,举着火把,东奔西跑,整个田间立时变成火的海洋。” [3]《东国岁时记》中正月上元日有儿童放风筝的记载:在风筝背面书写家人姓名“生身厄消灭”,黄昏时割断其线,放走风筝;初昏时持炬登高,韩语毕业论文,谓之迎月,以先见月为吉,并以月色与月出时的轮廓厚薄,“占四方年事”。“烧月亮屋”,韩国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也是正月十五晚的重头戏。“月亮屋”,是在宽敞的空地上,人们用树干或竹子搭成圆锥形的屋架,再盖满松枝和稻草,挂上写着新年愿望的纸条。夜晚降临,圆月当空时,人们用手中的火把点燃“月亮屋”,围着火堆欢歌起舞。树干和竹子燃烧时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可以驱走恶鬼,用火烧得猛烈程度,来预示年景的兴旺与否。据说正月十五晚上,向圆月许三个愿望都会实现。另有饿狗、卖暑、石战、踩铜桥、拔河等民俗活动。
  四、结语
  中韩两国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节日民俗文化有较大的异同。韩国大望日节俗更多地表现为岁首时节的祈福禳灾,表露出祈求丰裕、平安的心态。中国元宵节也有像迎紫姑祭厕神、摸钉、走百病这样的祈福活动,但是更多地是以户外庆贺、狂欢的形式共度良宵,俗语云:“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些异同,是基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产生的,也反映了节日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尽管节日民俗文化不同,但是庆贺、祈福都表达了人们关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后代人仍需继续努力传承这些节日的民俗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唐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20.
  [2]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出版,1981:34-35.
  [3]徐恩禄,权伍铣.韩国风俗民情探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1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