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来探讨中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检验 了建立FTA对促进双边零部件贸易以深化两国分工与合作的作用。文章以零部件贸易来反映 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情况,通过对1998―2017年的数据进行略论,发现中韩两国在东亚区 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合作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分工的地位又是不平衡的,这为建立双边 FTA提供了可能。随后本文通过建立双边零部件贸易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有利于双 边零部件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进一步深化分工。探讨结果还表明,在 世界范围内和东亚区域内,FTA变量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关于中国是东亚区域内的FTA的影 响大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而韩国则刚好相反。 建立FTA对中韩区域分工与合作的作用: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略论 前文的略论已经表明在区域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建立中韩FTA是可行的,为了具体验证建立FTA 是否有利于双方增加零部件贸易以深化分工合作,我们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实证计量略论,本 文的略论主要基于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这一措施。 1.实证模型 本文以中国(韩国)的45个主要零部件贸易伙伴为探讨对象(这些国家或地区包括:北美洲 的美国、、墨西哥;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比利 时、挪威、芬兰、丹麦、瑞士、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波兰、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罗 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以及俄罗斯;亚洲的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沙特、以色列、土耳其;非洲的南非 、埃及;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时间跨度为1998―2017年 。根据本文所要探讨的目的,以及作用双边零部件贸易或国际分工的相关因素,针对中、韩 两国,我们建立了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Ln(PCTRADEC•j•t)=C/α1ln(TGDPC•j•t)/α2ln(DPGD PC•j•t)/α3ln(DISTC•j•t)/α4FTAC•j•t/α5ln (TELEC•j•t)/μi/εC•j•t(Ⅰ) Ln(PCTRADEK•j•t)=C/α1ln(TGDPK•j•t)/α2ln(DPGD PK•j•t)/α3ln(DISTK•j•t)/α4FTAK•j•t/α5ln (TELEK•j•t)/μi/εK•j•t(Ⅱ) 式中PCTRADEC/K•j•t分别表示第t年中国、韩国与贸易伙伴j之间的双边零部件贸易 额;TGDPC/K•j•t分别表示第t年中国、韩国与贸易伙伴j的GDP之和;DPGDP C/K•j•t分别表示第t年中、韩与贸易伙伴j的人均GDP之差;DISTC/K•j•t 分别表示中、韩与其贸易伙伴j之间的经济距离;FTAC/K•j•t分别表示第t年中、 韩与其贸易伙伴j之间是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TELEC/K•j•t表示第t年中、韩与 其贸易伙伴j之间的电话线路总长度;C为常数项;μ为国家(地区)特定不随年份变动的误 差项;ε为随机残差项;t表示年份;αn(n=1、2…5)为对应变量的系数;ln为自然 对数符号。 前人的探讨大都是以某些具体年份的截面数据样本进行计量略论的,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环 境不断变化,截面回归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所以为了扩大样本容量,也使 探讨更加具有意义和价值,我们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的措施,以克服单纯截 面回归和时间序列回归存在的缺点。 2.变量和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PCTRADEC/K•j•t分别表示中国(下标为C)和韩国(下标为K)同j国 在第t年度的双边零部件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主要反映两国(地区)间垂直 专 业化分工规模,特别是区域生产网络内两国的分工合作程度。历年的零部件贸易数据来源于 UNTRADE 数据库。 在解释变量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充分遵循了内在关联性、资料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准则,找 出可能作用双边零部件贸易或分工的相关变量,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地理距 离、制度因素和服务因素等五个方面。对这些变量的具体解释如下: 市场规模(TGDP)。Jones和Kyerzkowski(2017)的模型显示劳动分工的深度和范围取决于 生产规模的大小,而市场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水平,并最终决定了 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注: Jones R W, Kyerzkowski H.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Fragmentation. // Calvo G A. et al eds. Money, Capital Mobility and Trade,Essays in Honour of Robert A, Mundell. Cambridge (Mass.)and London: MIT Press ,2017]。本文采用了程惠芳、阮翔的处理措施 ,用两国(地 区)的双边GDP之和来反映市场规模的大小[注:程惠芳,阮翔.用引力模型略论中国对外 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世界经济,2017(11)]。各国(地区)历年的GDP来源 于联合国的UNCTAD(省略),预期符号为正。 要素禀赋(DPGDP)。要素禀赋的不同使得参与分工的各方,都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专 注于产品某个环节的业务,如发达国家会将生产、组装等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内 集聚更多的技术密集型的核心环节,从而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演变。本文采取了双方人 均GDP之差来表示要素禀赋。相关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的UNCTAD(省略) ,预期符号为正。 地理距离(DIST)。地理距离自Tinbergen、Poyhonen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中来[注:Ting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I: An Analysis of Worl d Trade Flows.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Poyhonen P. A Tentativ 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 63,90(1)],就是一直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中的一个不可忽缺的变量 ,距离越远不仅 运输成本越大而且风险也会越大。考虑到各国(地区)的贸易大部分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所以 在距离这一变量的选取上,我们以贸易双方的经济中心(如中国的上海、韩国的首尔等)之 间的海运距离来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省略中的“distance calculator ”(距离计算器),预期符号为负。 制度因素(FTA)。制度因素是本文主要考察的一个变量,以自由贸易协定(FTA)表示。区 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仅可以大大减低零部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成本,同时还为跨国企业 外包业务提供宽松的政治和法学环境,这一影响在区域生产网络内表现尤为明显。在实际回 归中,我们设定了FTA虚拟变量,具体定义为:如果中国(韩国)与某一贸易伙伴在某一年 签署了FTA,则FTA=1;否则FTA=0,具体FTA签署情况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官方网站(w ww.省略),预期符号为正。 服务因素(TELE)。Deardorff等的探讨已表明服务(包括交通、保险、通讯等) 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贸易的发展,还加快了国际分工的深入[注:Deardorff A V. International Provision of Trade Services, Trade, and F ragmentation.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17(2548)]。因此,服务因 素也是作用双 边零部件贸易进而作用分工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本文仅从以贸易双方的 电话线路总长度表示的通讯角度来反映服务变量,因为电话的普及体现了信息通讯服务的进 步和成本的降低。相关数据来源于2017年《世界发展指标》和Source OECD数据库( 省略/databases)。 3.计量结果 在略论的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的是跨国截面数据,考虑到不同年份之间可能会存在 异同,所以对不同时期设置了时期固定效应(period fixed effect)加以控制,通过混合 最小二乘法(pooled least squares)进行回归 [注:李坤望,宋立刚,赵兴军.零部件贸易: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途径.//Ross Garnaut, 宋立刚主编.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最终的结果参见表1, 其中每个方程又分为包含时期固定效应和不包含时期固定效应两种情况。 从表1的各项统计指标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基本通过至少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 具有较好的解释力。重点考察FTA这个解释变量,两个方程的系数都为正,方程Ⅰ在包含时 期固定效应和不包含时期固定效应两种情形下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方程Ⅱ中,在包含 时期固定效应的条件下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在不包含时期固定效应的条件下也通过了10 %的检验,充分说明建立FTA与双边零部件贸易是呈正相关关系的,这说明建立FTA可以促进 参与方之间的零部件贸易,这当然也包括中韩两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同属东亚区域生产网 络 内的中韩,零部件贸易的扩大意味着双方间的分工进一步深化及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此 ,建立中韩FTA,对中韩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内加快合作、促进发展是有利的[注:为了验证日本因素关于中韩FTA建立的作用程度,我们采取同样的措施,选择日本与其 4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进行面板回归略论,结果发现FTA变量显著为正,且系数大于 韩国的回归结果,而小于中国的回归结果,这说明同日本建立FTA的正向影响是大于韩国而 小于中国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因素对中韩FTA也是存在作用的,特别是对中国的作用比较 明显,这归因于中日产业的互补及中日分工的不同地位,且日本经济实力和影响要明显强于 韩国。]。 为了进一步考察在区域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建立FTA是否会促进中韩双边零部件贸易发展 ,我们将计量样本的范围缩小至东亚区域,具体包括中国、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然后根据方程Ⅰ、Ⅱ的设定形式,分别对中国 (韩国)与其九个贸易伙伴的双边零部件贸易额及相关作用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具体结 果如表2所示:相关数据的 符号大体没有改变,但数值上有所变化,整体的解释力不如表1,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的 减少所至。观察FTA这个变量,方程Ⅰ、Ⅱ的系数依然为正,且都通过至少10%水平的显著性 检验,其中方程Ⅰ在设置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形下还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东亚区 域生产网络内建立FTA依然是有利于中、韩零部件贸易发展的。但通过对比表1和表2中FTA变 量的系数,可以发现两者的系数已有所变化,其中表2中方程Ⅰ的系数要大于表1中方程Ⅰ的 系数,而方程Ⅱ的系数要明显小于表1中方程Ⅱ的系数。关于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东亚 区域生产网络内中国已经与东盟、香港签订了FTA,而且双边零部件贸易自签订FTA之后发展 尤为迅速,但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 除了东盟和香港之外,当前与中国已经签署FTA协议 的只有智利和新西兰,但智利又不在我们样本范围内,所以整体效果不如在东亚区域内部。 反过来,当前韩国在东亚仅与新加坡签署了FTA,与整个东盟还没有正式签署,而在世界范 围内,韩国已经与美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等签订了FTA,所以回归结果就表现为 在东亚区域范围内的系数要小于世界范围内的系数。 主要结论 通过对区域生产网络背景下中韩建立FTA的可行性进行略论,以及应用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 建立FTA关于促进中韩零部件贸易的发展以及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内分工程度的提升,本 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下,中韩两国提出建立FTA是符合时代发展需 要并有利于促进双边经贸进一步发展的。从东亚区生产网络内中韩两国零部件贸易发展近况 可以看出,随着两国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两国的分工合作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区域生 产网络内部形成了一种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分工的生产格局。为了加快双边合作和经贸发展 ,此时有必要建立FTA来减免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以寻求更加自由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当 然由于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地位是不平等的,通过建立FTA 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中国公司投资于韩国,来缓解双边分工的不平衡。 (2)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东亚区域范围内的面板数据的回归略论都显示,建立FTA是有利于 中韩两国与各自贸易伙伴之间的零部件贸易发展的。但关于中国,在东亚区域范围内的系数 要大于世界范围内的系数;而关于韩国,则是世界范围内的系数大于东亚区域范围内的系数 。这主要是因为,中韩两国的FTA战略发展的不同,当前与中国签订FTA的国家或地区主要集 中在东亚,而韩国主要在美国和欧洲。探讨还发现,中韩FTA的建立难免会受到日本因素的 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作用主要是日本的经济地位和影响、中日韩FTA 的发展所带来的。 (3)FTA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全球签署的FTA已有300多个。从长期来看 ,这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一个重要形式,而当前的中国虽然在FTA谈判上已取得 一些成就,也同一些国家(地区)签署了FTA,但发展速度显然是缓慢的,尤其是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谈判异常艰难。所以,在今后的FTA的发展战略上,中国需要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姿 态,并且要加大同众多发展中国家建立FTA的探讨,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过去拥有的 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分工的格局将会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加快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必须 为之而进行发展模式上的调整和改变。 (责任编辑:张晓薇) ,韩语论文,韩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