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依据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相关要求,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缩小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又要注重互动环境构建,以及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同时。具有互融性的文化渗透、中韩文化比较、不同领域中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的择取、语言迁移现象处置等问题也应予以关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文化适应;韩国语教学;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7)09-143-02 一、理论基础: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学者就两者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其中作用尤为广泛的是Shumann(1978)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假设: a.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程度; b.“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而“心理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总体心理感受,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影响时心理因素才起影响; c.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以及对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如果学习者由于社会距离的因素而远离目的语群体,他们能够得到的语言输入就少。如果他们与目的语群体的心理距离越大,他们将无法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吸收并内化。 在二语习得探讨中,Rod Ellis(2017)指出学习者的动机和需要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感兴趣的学习者往往会取得成功,同样,当学习者必须作为工具去掌握第二语言时,他们一般也会成功。而对于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Ellis则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追溯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a.课堂教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为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帮助,而其他情况下却不能; b.不管课堂教学是否作用学习顺序,它可以加快整个学习进程促进二语习得,接受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比不接受的人学习快,众多的课堂学习者证明了这一点; c.自然的习得顺序不会改变,可是不排除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也不排除发展顺序受一些形式作用而不受其他形式作用可能性。 二、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下的韩国语教学实施策略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实质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必然面临文化之间的异同问题,韩国语教学亦是如此。所以,应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指导韩国语教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 依据Ellis的探讨,由于课堂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立即运用于随机对话,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然而,一旦在交流中有机会用到第二语言知识,那么,学习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据此,我们不妨把韩国语教学分为课堂和课外两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侧重于中韩文化的对比略论及韩国文化的讲解与融入,课外教学侧重于韩国文化的体验实践或随机对话。 课外教学的现实途径是搭建交流平台,韩语论文题目,扩大学习者与韩语群体的接触范围。例如,可以整合学校的、外教等资源,建立韩国语沙龙、口语角等;拓展与韩国姊妹大学交流,打造中韩师生广泛参与的品牌化活动,如中韩演讲比赛、中韩歌曲比赛、韩国风情展等;运作赴韩文化体验、互访交流等项目,深入互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缩小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构建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适应模式”,应是韩国语教育中对于缩小社会距离的比较契合实际的选择。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习者阐释文化的平等理念,杜绝文化优劣的主观区分。 在产生“心理距离”的诸多因素中,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韩国语教学中采取激励方法,正确激发学习者学习韩国语的动机;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消解中韩文化异同所带来的负作用,积极探究学习者的自我疆界(ego boundaries),肯定个人的内在特质。 (三)注重互动环境构建 毋庸置疑,韩国语习得只有在学习者获得韩国语语言输入时才会出现,输入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可以是课堂灌输,还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 除了课外教学中具有互动意味的文化体验、随机对话等实践,在韩国语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显得十分有意义。例如,倡导讨论式授课、实施师生参与其中的情景模拟教学,以及韩国文化专题探索等。 (四)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 探讨显示,只是接触第二语言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第二语言的数据,但是人们关于理想的输入具体包含些什么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是教师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据规范的逻辑的标准选出的输入,还是只是提供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在当前的探讨中,输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仍是一个最矛盾的话题。 然而,在韩国语教学的实践之中,这两种理论上产生龃龉的输入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教师只有在把握学习者群体发展阶段的同时,努力兼顾个体发展阶段。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映射,所以具有互融性的文化渗透对语言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此外,中韩文化的对比略论、对不同领域的文化适应模式的择取,以及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也均是在韩国语教学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 文化渗透与教学内容的互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 在韩国语教学设计中,把具有独特性的韩国文化作为教学材料,或者在教材编纂中直接以小贴士、扩充阅读等方式介绍韩国民俗、历史、艺术等内容,都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的有效举措。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之中,适当穿插韩国文化特异性内容,韩语论文,或者以情境设置、境遇模拟等方式解读韩国文化,或者对部分词汇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拓展讲解等,都有助于韩语学习者对韩国文化的领略。 (二)求同存异:中韩文化的对比 Brown(1980)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最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二是由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三是逐渐舒缓的文化紧张;四是同化或对新文化的适应。 基于此,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下的韩国语教学,应该有效消解中韩文化的冲突以及学习者的文化紧张问题,并使韩国语学习者尽快进入到对韩国文化的适应阶段。 (三)注重不同领域中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目的语民族文化,最终将形成三个不同模式:一是同化模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吸收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二是保留模式: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三是适应模式:适应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韩国语教学中,有必要坚持倡导学习者所属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对韩国文化产生认知的同时,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作用。 (四)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处置 当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常常把母语的规则或特征移入到所学的第二语言系统中去,这种现象即为语言迁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各个方面。Ellis(1994)认为,语言迁移的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特征的注意;二是将这些特征与其现有的心理语法,或称中介语,进行比较;三是将这些新的语言输入特征与其中介语进行整合。 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汉语行为会带到韩国语的言语行为比较普遍。 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引导韩国语学习者不断地调整这种映射关系,直到形式与功能相匹配。 [全国花: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运用韩语系讲师,政治学硕士,主要从事韩国语、韩国文化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