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 河南 郑州450002) 中国论文网 摘要:中原地区被称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岁时节庆习俗,而韩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受到了中华文明的作用,并结合本民族特征,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传统节庆文化。文章通过对中原地区与韩国春节的起源,春节所包含的意义以及传统春节节庆文化的比较探讨,探究了中原地区与韩国节庆文化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中原地区韩国节庆文化 一、绪论 身处母亲河怀抱的中原地区自古被称为是中华文明摇篮,韩语论文题目,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岁时节庆习俗。同样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作用,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处于欧亚大陆与日本诸岛之间,基于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从古时候开始就传承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并结合自身特征发展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韩国传统节庆文化。 本文拟通过对中原地区的传统春节节庆文化与韩国的传统春节节庆文化进行比较探讨,寻找中原地区与韩国节庆文化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望此探讨能成为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用资料。 二、传统节日起源比较 据考证,春节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有说春节节庆的雏形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活动。《尔雅》有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从甲骨文看,“年”的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年”字是人头上顶着谷子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春节的原始意义是农耕丰收后的庆祝。 以中原地区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先秦时名“上日”、“元日”、“改岁”等;两汉时期时名“三朝”、“岁旦”、“正旦”、“正日”;“元旦”一名最早见于南朝萧子云《介雅》。“春节”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但在南北朝时期春节是指春季。辛亥革命时期采用公历纪年后,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① 有关韩国传统节日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隋书》与《旧唐书》中。《隋书》列传四十六东夷-新罗有云:“每正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官。其日拜日月神。”《隋书》、《北史》、《高句丽传》中更有有关百姓庆祝春节场景的描述,韩语论文,在《高丽史》中元正②与上元、上巳、寒食、端午、秋夕、重九、八关、冬至并称为九大“俗节”。此外,高丽俗谣《动动》以及《东国李相国》、《东文选》等文集中也都出现了对于春节的记载。在韩国新年的第一天被称为“설”,关于“설”的语源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主张,其中最具说服力主张是认为“설”起源于“설다(陌生),낯설다(不认识的)”,也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关于人来说精神上、时间上是陌生的、未知的。与中国的“年”表示农耕丰收不同,在古代韩国各种岁时书籍中“설”被记录为意为“谨慎小心的日子”的“慎日”。从春节一词的韩国语义可以知道与中国不同,在古代韩国春节并不是一个庆祝的节日,而是指在新一年的开始面对未知时间,人们应该小心谨慎,拜日月神,祭祖先,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三、节庆方式比较 最初的春节节庆就是指年末岁初的祭祀活动,从商代年被称为“祀”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春节节庆的最重要形式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以求神灵保佑一年节诸事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节庆逐渐由以“神”为中心转向因“人”为中心。 中原地区的春节节庆方式可以用一首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开进行概括:腊月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拐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块肉;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贴花花;腊月二十九去灌酒;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农历全年最后一个晚上被称为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中原地区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在千姿百态的守岁习俗中,合家团圆的年夜饭最为重要。在中原地区年夜饭的众多菜品中最必不可少的是鱼与饺子,因为“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生活富饶。饺子又名叫交子、角子、扁食、银元宝。有语“交子”是取意“更岁交子”,也有说来源于名医张仲景为给乡亲们治疗冻耳而制作的“祛寒矫耳汤”。 当然提到过年不得不提的就是压岁钱与放爆竹。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给,也可在除夕夜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鞭炮起源于“庭燎”,人们在除夕的“子正”之时燃放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新第一天最重要活动是拜年。高天星(2017)将拜年根据社会关系分为亲戚拜年、礼节性拜年、感谢性拜年、串门式拜访四种形式。在中原地区初二是到岳父母家拜年的日子,旧时初三夜把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当然即使同属中原地区,各个地方的庆祝春节的方式也会略有不同。本文中只将在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方式进行比较。 相关于中国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春节节庆来说,韩国的春节节庆则由除夕之夜开始。与中国相同的是韩国的春节也有守岁的风俗。人们相信在除夕之夜如果睡觉的话眉毛就会变白。在《东国岁时记》中有对于除夕守岁的详细描述:“达夜不睡,曰守岁,即守庚申之遗俗也。”与中原地区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直到深夜不同,韩国除夕的晚饭要早吃、快吃,因为年夜饭越早结束意味着一年的农活能够越快结束。此外,在除夕之夜宫中与民间会举行傩礼③,宫中会鸣年终炮,来表达辞旧迎新之意。 在初一在清晨韩国人要穿上被称为“설빔”的韩服,《京都杂志》中将男女老少新年穿新衣称为“岁妆”,《洌阳岁时记》中将穿新衣记载为“岁庇阴”。各种颜色也都是瑞祥的象征,所以“설빔”的颜色多种多样。与中原地区在过年时喜好红色不同,韩国人的新年韩服特别是小孩子们会穿着袖子为彩色条纹的韩服。 韩国家庭在初一早上最先要进行的是祭祀。祭祀过后近亲属们会一起去扫墓,近来扫墓虽一般会在初一前后进行,但祭祀依旧是过年最为重要的活动。祭祀过后是与中原地区春节拜年相似的“岁拜”,晚辈要向长辈行大礼,晚辈行礼过后长辈会给晚辈“岁拜钱”。与中国看重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不同,韩国人的团圆饭则是初一清晨的早餐,初一早餐的菜单就是先前进行祭祀的食品。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节食品是年糕汤,春节吃由白色椭圆形年糕片制成的年糕汤被推定为上古时代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在《京都杂志》与《洌阳岁时记》中都有对于年糕汤的详细记载,人们认为新年不吃年糕汤的话年龄就无法增长,因此年糕汤又名“添岁饼”。 据《东国岁时记》记载,图画署将寿星、仙女、直日神将等驱鬼除恶的神仙画成“岁画”献给国王。宫门前粘贴的手持板斧的将军画像-“门排”,百姓则在纸上书写“龙”、“虎”二字贴于大门之上,作穰灾之物。另外在韩国春节有“听识”的习俗,对于“听识”《东国岁时记》有云:“晓头出街巷间,无定向,以初闻之声,卜一年休咎,谓之听谶。”与中原地区年三十有名为“年”的怪兽出没类似,韩国也有对于怪兽的传说。所不同的是在韩国名为“夜光鬼”的怪兽会在新年第一天的晚上从天上来到人间。“夜光鬼”回来到各家各户试穿鞋子,如果有合适的鞋子便会穿走,而这会给鞋子的主人带来不幸,所以人们会在初一的晚上把鞋子藏起来,并且在屋檐下挂上箩或是簸箕来避免夜光鬼进屋。《岁时风谣》中更有人们为了驱赶夜光鬼,晚上在院子中烧掉头发,并将灰烬洒在院中的记载。此外以家庭为单位会请来巫师做法,以祈求新年无病无灾、风调雨顺。而这些都反映出“年”之所以被称为“慎日”的原因。 四、结语 受到农耕文化的作用,韩国传统节庆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节庆文化有很多共通之处。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韩国从古时候开始就接传承了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庆文化亦不例外。以中韩两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在中韩两国都与历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采用了农历纪年法,认为农历正月一日为新年的第一天。在初一的名称上韩国也采用了与中国完全相同的元日、元旦等名称。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年是一个庆祝的节日,而韩国的年则是强调小心、谨慎的日子。中原地区的过年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的一系列迎接新年的活动;而韩国的过年则是指从除夕之夜开始到新年第一天结束的具体时间上的辞旧迎新。现代韩国的春节节庆与中原地区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如守岁、拜年、穿新衣、压岁钱、祭祀、扫墓等。但是作为春节的最重要形式之一的祭祀,在韩国一直强调至今,而在中原地区的现代都市节庆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与中原地区的人们更强调辞旧迎新的年夜饭相比,韩国人选择祭祀食品作为新年的第一餐,并且节庆方式中与神鬼有关的活动众多。由此不难看出,韩国的传统节日至今仍在强调祖先崇拜及古朴的原始信仰。 参考文献: [1] 高天星.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7 [2] 盖国梁. 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 李安辉. 中国民俗是丛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4] 임동권 등.서울민속대관[M]. 서울: 서울특별시, 1993 [5] 임동권. 정월의 기풍민속[J]. 서울: 중앙민속학, 2017 [6] 박현구. 한국의 민속신앙[J]. 서천; 서천문화, 2017 [7] 홍석모 저 정승모 역 . 동국세시기[M]. 서울: 풀빛, 2017 [8] 강무학, 한국세시기[M]. 서울: 집문당, 1990 注: ① 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P3 ② 农历正月初一 ③ 傩礼与中国的傩戏相似,是戴假面面具的演员扮演通过程式舞蹈动作来驱邪瘟疫的避邪仪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