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启示[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统治阶级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目的而设立的,无论社会制度是否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中国韩国政治制度、国情不同也就使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同,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特点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 启示
中国论文网
  一、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树立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品质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更好的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而关注人们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韩语论文范文,只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使人们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提供更充分的条件。
  2.促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韩语论文范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共同富裕为理想,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准则,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共同理想。我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应当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加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制度,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要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1]
  3.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
  认同中华民族就是认同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认同才能保证公民之间的团结和国家的活力。在当代中国要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就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青少年来讲,就要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民族认同上使青少年学生具有民族的同胞意识,认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示。
  韩国独立以后,开始了一个以民主生活为基础的新起点,要求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有审美观和自主的人,即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健全身心和能力、完美道德人格和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的韩国人形象”。在新世纪,根据国际变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培养“新型韩国人”的目标。培养追求个性、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价值、共同体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2.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一系列不同的发展目标。
  由于韩国深受儒家文作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韩国社会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在其作用下形成了重视教育、重视道德的优良传统。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国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对青少年及全体国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并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确保在国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90年代,提出了把“使学生能够理解乡土和民族的传统以及近况、弘扬民族意识、培养独立自尊的风气;爱祖国、爱民族,并培养国际协作精神”作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努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族、理想的社会公民。
  二、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
  (一)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共性
  1.把国家目标与教育目标作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和国家目标保持一定,是围绕国家任务,国家目标而设立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忠诚、有道德的人,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各国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与统一性,并更加驻中国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首先,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结合与统一,由于人们显示的思想政治状况异同,比如年龄、思维及认识能力的差别等。所以,必须加以区别的设立教育目标,也就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立体现了国家目标、国家任务的需要,并为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服务,所以,中韩两国所设立的为本国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中韩两国都把健全人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把“四有”新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韩国把“健全、民主”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中韩两国意识到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增强青年一代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凝聚力的社会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青少年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要求,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下,要培养适应这一变化的新型人才,把全球性和时代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学生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富有创造精神的群体,对国家的发展前途和时代命运至关重要,因此,在当代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及在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教育目标设立的重点对象。   (二)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区别
  1.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服务的阶级不同。
  由于中韩国两国社会制度、国家任务不同,因而其目标自然也就不同,我国主要是培养“三向”,“四有”新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韩国注重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是培养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合格公民”并隐藏着要求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的政治性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体现的本质内容不同。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强调以“社会为本”的价值追求,并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崇高美德。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是沿袭“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即以个体需要为“标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以社会要求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社会本位论”。
  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反映的民族传统与特点不同。
  一定社会的道德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民族性,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异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体现了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准则,倡导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学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影响;韩国由于受到殖民主义的作用,把追求民主自尊、增强国家软实力作为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领域,并且男尊女卑的传统依然严重。
  三、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给我们的启示
  1.始终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个人主义不仅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而且是资产阶级整个意识形态的最集中地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不仅是社会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今天更应该看清其危害性。因此,必须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做出客观的略论,坚决扬弃其消极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坚持集体主义,既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能保证最终实现个人利益。[2]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消极的人生观、剥削阶级思想与腐朽的生活方式不断渗入。西方一些国家的一些政客大肆散步“中国威胁论”,利用各种工具竭力推销西方政治观念,企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颠覆活动,妄图推行“和平演变”,我们必须时刻高度警惕。[3]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由于各国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教育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和实施上的异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把培养热爱本国、忠诚于国家的公民作为重点。同时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与传统,否则就会因丧失民族性而失去根基。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这一经验,反省过去“左”倾错误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充满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青年。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在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民族的品格、意识、气质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时代进步的潮流,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能有效地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1.
  [2]李祖超. "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略论[J].黑龙江高教探讨,2017,168(4):49-50.
  [3]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9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