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传》汉译本的比较探讨[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春香传》作为韩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著作,很早就传到中国,得到中国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与好评,比较著名的译本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冰蔚、张友鸾先生译介的著作,以及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薛舟、徐丽红老师译介的著作。两种译本生动地表现了《春香传》的主题与当时韩国文学与政治文化现实。由于文化语境的原因,译作的翻译择取、翻译方式、对翻译的期待和对译作的阐释,体现了翻译中掺杂着当地文化语境方面的成分,反映了译者自我主流文化精神对译作的侵入,反映了源语和译入语社会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认可或冲突。<br>   从对《春香传...

《春香传》作为韩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著作,很早就传到中国,得到中国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与好评,比较著名的译本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韩语毕业论文,冰蔚、张友鸾先生译介的著作,以及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薛舟、徐丽红老师译介的著作。两种译本生动地表现了《春香传》的主题与当时韩国文学与政治文化现实。由于文化语境的原因,译作的翻译择取、翻译方式、对翻译的期待和对译作的阐释,体现了翻译中掺杂着当地文化语境方面的成分,反映了译者自我主流文化精神对译作的侵入,反映了源语和译入语社会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认可或冲突。
   从对《春香传》两种汉译本的对比略论中我们发现,由于翻译所处的时代的文化语境、语言等方面的不同,56年译本与10年译本存在诸多不同,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和误译层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总结。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绪论”中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免费韩语论文,先行探讨回顾,探讨内容与范围,探讨措施和意义。
   在第二部分“小说译介的翻译文化语境”中,论述了三点:其一是小说的主题与题材;其二是,1956年译本的译介环境;其三是2017年译本的译介环境。本章主要从两个译本各自时代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译介者等等方面来考察。
   第三部分从语言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略论。主要从词汇和成语两方面对两译本进行语言层面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译本的语言翻译存在时代性特征。
   1.从两个译本的词汇翻译来看,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因语言的时代性导致的不同。因两个译本所处时代所用的语言不用,造成词汇翻译各异。第二,因译者的翻译策略而导致的不同。1956年译本的译者较多采用直译方式,而2017年译本则更多采用意译的方式。第三,因译者的翻译目的而导致的不同。1956年译本侧重点在于再现原文的文化意境,而2017年译本则更多的关注读者的感受,立足于读者的理解。第四,因译者的误译而导致的不同。
   2.两个译本在成语翻译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翻译的策略不同。二是:两个译本对成语中的文化意象的处理方式不用。三是:误译的方面不同。
   第四部分是翻译的文化层面的比较。主要从饮食和称谓两个文化层面对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略论,略论发现两译本在文化方面的翻译不同同样体现时代性特征。
   1.从饮食方面来看,两译本关于几个典型的饮食文化意象的翻译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导致人们的饮食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翻译的不同。另一方面,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是导致翻译不同的另一个原因。因此10年译本关于韩餐的翻译则较准确。所以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年代的《春香传》译本的饮食文化可以发现,翻译受到时代性的作用。
   2.另外,从对称谓文化意象的翻译来看,两个译本关于称呼的意象的翻译各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两个译本的称谓翻译显示各自的时代特征。二是:两个译本关于称谓的翻译体现两译者的翻译策略的不同。
   第五部分对两个译本的误译进行了比较。本文主要从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进行略论比较。
   1.无意误译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误译是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第二种无意误译是因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力而造成的误译。第三种无意误译与原语国和译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在第二种无意误译类型中笔者又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略论,略论发现,两个译本在词汇方面的误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单个词的理解错误导致误译;二是:对固定词组的翻译有误。而在句子方面的误译表现在句型、句式、句类三个方面。这一层面的误译的处理需要译者正确了解源语的句子结构,正确略论句子成分,从而避免此类误译的再次发生。
   2.两译本的有意误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意增译。二是,有意漏译。三是,有意编译。综上所述,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误译的原因主要是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等等。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并指出本文的缺点及以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本论文从文化语境、语言、文化、误译层面对《春香传》56年汉译本和10年汉译本进行考察,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每一个翻译著作,出现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代表了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这种译家的活动,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其社会时代的作用,以致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翻译异其面目,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制作别气风采。这种时代性必然会决定一个译者的不同语言形态,对此,为了要完全了解一个译品及其译者,我们必须不是孤立的加以评品,而是应当以历史眼光对译品之美的品质加以考察。1956年和2017年翻译的《春香传》译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适应时代性的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迎合政治文化与文学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学与文化行为。
   以往的探讨多将目光投放在《春香传》与其他著作的比较上,而很少对《春香传》的诸多汉译本进行探讨,因此笔者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对56年译本和10年译本进行了对比略论,并应用比较文学的理论从时代文化语境、语言、文化、误译等方面对译本产生不同的时代性进行了略论,得出结论。但由于笔者主观上水平有限,加之搜集到资料不足,因此在比较两个译本的时代性时没能做到面面俱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以上主观原因而为涉及到的方面,其实也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因此,笔者希望以后可以对两个译本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弥补此缺憾。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