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金庸《神雕侠侣》两版韩译本对比探讨
黄志君
中语中文学科
崇实大学校 大学院
本论文旨在通过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神雕侠侣》的两版韩译本的对比略论...
中文摘要
金庸《神雕侠侣》两版韩译本对比探讨
黄志君
中语中文学科
崇实大学校 大学院
本论文旨在通过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神雕侠侣》的两版韩译本的对比略论,从受用论的层面来探讨整个翻译活动。该两版韩译本分别是1986年由高丽苑出版发行的《英雄门-英雄之星》和2005年由金宁社出版发行的《神雕侠侣》。两版本的发行时间相差将近30年,由于社会背景的变迁、受众群自身的转变、翻译的组织形式以及译者的翻译准则不同,最终导致了“文化折扣”现象,使两版本的销量出现巨大的异同。为了补充并区别于纯文学的翻译探讨,本论文着眼于大众文学中的武侠类型的翻译,与纯文学的受众群相比,大众文学的受众群更为庞大,因此笔者大胆地借鉴了受众略论理论,将传统且单纯的翻译文本对比探讨与诸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从翻译批评的角度来看,韩语毕业论文,本论文属于译事和翻译史的文化性探讨范畴。
本论文由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论一共六章的内容构成。
绪论揭示了探讨动机,如何选择并确定探讨对象并设计了适合本论文的探讨措施。由于本论题是一种新的翻译探讨尝试,几乎没有既存的探讨成果,所以在论述探讨措施时,导入了受众理论的几个必要的基本概念,这使得本论文的探讨方向最终得以确立。
简述了金庸的生平和金庸的武侠文学,特别考察了本论文的探讨对象《神雕侠侣》及其韩译本的基本情况。金庸的早期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其著作也逐渐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并在全球得以翻译和出版,金庸的各武侠小说韩译本曾经在韩国也留下了辉煌的销售记录。
从翻译活动的根本出发,对翻译的生产机制进行了对比。其中涉及出版机构、译者、版权和翻译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问题。出版机构的选题策划通常都是以盈利为出发点并且应当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否则就得不到预期的销售结果。而译者是直接操作译文的一环,文本的可读性会直接作用到受用效果,而译者的翻译行为又受到出版机构、版权法以及翻译活动的组织形式的制约。翻译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分为合译与独译,合译是有多名译者分工共同完成译文,过程是分,最终目的是完美地“合一”,需要一个能胜任“合一”操作的把关人;独译则是规范的翻译流程,虽然可以保证译文的统一性,但同时对译者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是韩译本的文本对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别是译文的行文风格、文本结构、对文史典故的处理以及人物对白的语气变化。这一章并非技术性的语言学性质的对比,韩语毕业论文,而是都以考察文化性的异同为根本目的的。行文风格是否符合韩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本结构的划分是否更合理、对文史典故的增删和替换处理是否恰到好处、人物对白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韩文的阶称使用是否得体是本章要考察的重点。
是本探讨的核心部分,即韩译本的受用样态对比。三十年前和现在的受众从教育背景、心理需求、偏好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中韩两国文化的接近性使得两国都有大量的武侠受众,但两国的文化异同性又造成了译本的文化折扣。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从审美文化阶段发展为消费文化阶段,受众们的阅读文化也随之改变。
结论部分清晰地整理了整篇论文的探讨思路,并对本论文的局限性做了论述,鉴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笔者最后对翻译探讨的新方向做了提议。
中国武侠小说的韩译本探讨蕴含着巨大的挖掘潜力,当前的翻译探讨成果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文学倾向过重,此外,极度依赖间接资料也是造成翻译探讨成果的可靠性问题的因素。笔者站在探讨者的立场,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尝试从新的视角进行翻译探讨并完成了本论文,相信在文化性翻译探讨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翻译探讨、韩译本、《神雕侠侣》、版权、合译、受众、文化折扣、审美文化、消费文化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Korean Versions of Jin Yong’s 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HUANG, ZHI-J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 &. Lit.
Graduate School of Soongsil University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to study the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