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长久以来,语言与思维之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客观主义忽视语言及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异同性,假想了一种并不存在的客观性,错误地认为只要客观存在相同,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概念便不会有异同。语言相对论对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人类的思维并非对客观世界真真切切的反映,语言能作用人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的形成。这一理论历经二三百年几代学者的努力,从海曼到沃尔夫,最终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因涉及语言、文化、思维等复杂的关系而受到褒贬,甚至被边缘化达二三十年,但随着近年来新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一批“新沃尔夫主义者”继承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继续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并发展该假说(详见第二章)。使该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受该假说作用,德语毕业论文,近年来有些学者在二语习得探讨领域,建构了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了实证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探讨成果(详见第三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对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现象进行实证探讨(详见第四章)。因此本探讨以语言相对论作为语言哲学基础,采用二语习得概念迁移理论,对我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规律进行探究性探讨。该探讨一方面基于语言相对论和概念迁移理论建构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验证,一方面探究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的规律,以期为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论文在第一章简要描述了本探讨的选题背景、探讨内容与探讨思路及其意义、目的后,在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语言相对论假说的思想传承,为该假说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为语言相对论思想的澄清提供理论背景。具体而言,语言相对论假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褒贬不一。本探讨(第二章)着重略论了该理论受到批判与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并在略论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新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及新沃尔夫主义者的实证探讨,说明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的合理性,目的在于通过略论,澄清对沃尔夫语言假说的某些误解,从而说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期待学界正确认识与理解该理论,从而继续拓展该理论。 二语迁移探讨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而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进行的二语概念迁移探讨还处于萌芽阶段(详见第三章)。本探讨的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二语“迁移”术语的演变及其定义,从“迁移”的十个维度总结了二语迁移的类型,并回顾了二语迁移探讨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观点。简言之,二语迁移探讨经历了从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略论假设”,到基于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假设”,再到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略论”,发展到目前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在认知框架内建构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验证性的探讨。在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二语概念迁移探讨对我国英语教与学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对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和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充分综述与论证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三个维度(“语言文化概念”维度、“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与“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建构了本探讨的理论框架--“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在“语言文化概念”维度中,首先描述和论证了汉族文化与汉语语言范畴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反映的关系,同时讨论这一语言范畴系统与汉语者概念范畴系统之间作用与反映的关系。然后,分别描述意合与形合语言组织方式作用下的汉、英语言范畴系统的特征。之后描述汉语整体型思维方式作用下的概念范畴系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中,分别讨论并定义本探讨所涉及的词汇概念范畴迁移、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与语法隐喻概念范畴迁移,并论证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关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我们以词汇与句法为例,论证词汇概念迁移与语法概念迁移、语法隐喻概念迁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 在本探讨理论框架明晰后,便涉及到本探讨的探讨措施问题。所以,第四章首先讨论语料库在二语习得探讨中的重要性,并概括语料库在二语习得探讨中所能回答的探讨问题。然后,对我国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探讨进行较系统的综述。文献综述发现,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探讨已成为国内实证探讨的主流,所探讨的领域涉及词汇、语法(句法)与语篇,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未见有人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视角探讨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迁移问题。该综述为本探讨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概念迁移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探讨背景,同时,也为本探讨的探讨措施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论证了二语习得语料库探讨措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之后,第五章详细描述了本探讨所采用的语料库探讨措施,即本探讨所使用的语料库、检索措施、统计措施、语料库软件,以及本探讨的探讨步骤。这为其他学者对本探讨的发现进行重复性验证性探讨(replicative study)提供了可能,而重复性验证性探讨是任何理论验证探讨不可或缺的。 通过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和质化略论(见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本探讨发现: 1)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概念范畴的正/负迁移源于英汉词汇概念意义/概念属性的同中有异,语法概念范畴的负迁移源于英汉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本质区别。(1)在动词、介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概念迁移偏误频率很高,涉及词汇概念范畴迁移和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两个方面。(2)在副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语法概念范畴迁移偏误频率较高,主要在[位置]、[肯定性]、[主系表结构]这三个语法概念范畴/概念表征上发生迁移偏误。(3)在冠词学习上,我国初学者时常忽略单数可数名词前的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该偏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母语“缺乏[冠词]语法概念范畴系统”这一概念表征的负迁移。(4)表现在动词、介词、副词与冠词上的概念迁移偏误均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 2)在句法律习过程中,我国英语初学者在七类句法上出现偏误较多:如连缀句、时态偏误、语序偏误、数的偏误、“Be sentence”中“be”的缺失、主谓不一致、主/谓/宾缺失。根据每类英语句法偏误与学习者母语(汉语)在相应句法形式、意义上的相似性,可以推断学习者句法偏误的原因为母语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负迁移,而从认知层面上看,避免或减少这七类偏误均涉及学习者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调整或重构,因此,这七类偏误的认知根源在于母语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负迁移。这七类偏误是初学者最常犯的偏误,已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 3)在语法隐喻学习过程中,概念迁移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1)学习者高中时隐喻使用水平较低,使用高级隐喻的类型较少,频次较低,偏误较多;心理过程内部隐喻没有使用,外在经验向内在经验映射的隐喻少有使用,表征方式内的隐喻使用更少,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也未使用,更未出现名词化隐喻。(2)英语系一、二年级与高中时的隐喻使用相比没有显著提高;但三、四年级较前两个时期已有显著提高。 在报告这些发现的同时,德语论文,我们还在部分探讨中(第六章)以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语料和新加坡双语者语料为参照系,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误用与概念迁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属于我国学习者所独有的习得特征,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未见出现同样迁移问题,其英语学习产出更接近英语本族语特征。所以,本探讨有理由认为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均受母语(汉语)的概念系统作用,具有系统性、阶段性与独特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学习者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发展历程。本探讨的发现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验证了“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为二语概念迁移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汇、语法、语法隐喻的教与学,以及二语概念迁移的探讨措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