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是“Polen fordern mehr Rechte in Deutsch-land”一文的最后一段,这一段与之前的段落联系并不大。之前主要内容是:波兰要求检验睦邻条约,要求享有少数民族地位。而这最后一段突然引用了一项由外国关系探讨所刚刚公布的探讨结果:“在波德国人数量远远低于在德波兰人数量,波兰人是德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之一,因此要加大对波兰青年移民教育支持的力度”。表面上看,这最后一段是后加的额外信息,似乎无足轻重,但事实上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隐藏着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观点,即应该加大对波兰青年移民教育支持的力度,为此应该核实德波睦邻条约条款的实施情况,从而加大对在德波兰人文化和语言方面的支持力度,所以是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间接评价。作者的这一观点便是此新闻报道写作的真正意图。 2.新闻报道的“背景”范畴 新闻报道的“评价”范畴虽然常常是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倾向性,但是与其它指示手段相比已经是能够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语篇意图的指示手段了。“背景”范畴是一种更加隐蔽的语篇意图指示手段。 背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要起到一定的影响,否则,无胜于有。关于同一个主体事实,置于不同的背景前,则传达的意义会不同。廖永亮(2004:143-145)在《消息写作创新》一书中将背景的影响概括为:一、烘云托月,突出主题;二、说古论今,达事明理;三、旁征博引,增添意趣;四、信手拈来,表明观点。在说明背景的第四个影响时他援引了新华社高级编辑黎信探讨西方的新闻写作后提出的观点:“新闻背景被用来表达记者的观点,几乎成了西方记者共同遵守的写作原则。” 那么新闻背景为什么能够表达出记者的观点呢? 原因就在于,虽然背景所描述的事实是客观的,但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背景来说明新闻事实却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客观的背景事实与客观的新闻事实放在一起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客观的,有可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