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隐喻在文学类文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隐喻首先是和文学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般来说,隐喻的略论和处理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隐喻不仅仅是文学现象,同时在我们的日常语用中也是一个常见现象。 因此,在外语课教学中应该对隐喻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讨论, 隐喻并不是外语学习者望而生畏的语言现象,而是可以引导语言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一、对于隐喻的重要理论 替代理论(Substitutionstheorie)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称为“新名词的转移”,即一个本属于另一个词汇层面的名词的词义转移。 例如:Das Alter, derAbend des Lebens.(垂暮之年 ,人生的晚景 . )这个例子中一个类比或相似性关系引出隐喻式的转移,晚年与人生的关系就好比夜晚与一天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形容成一种替代或一种异化,隐喻所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述。 例如:Er ist ein Lwe.(他宛如一头雄狮。 )完全可以说成:Er ist mutig.(他很勇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不具备认知的功能,至多是一种语言方式, 它与谎言或语言游戏相似,是诗化语言或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罗马的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认为隐喻是一种简化的比较。 与完整的比较相比,这里缺少了对于比较对象之间共同点的比较参照 (Tertium com-parationis)说明。 如:Der Mensch ist ein Wolf.(人类就像狼。)只有当人类和狼之间存在一些如狡猾、残忍这样的共性时,这一隐喻才有意义。 昆提利安认为,隐喻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是隐性的,如何认识这种类比关系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理解。 (二)隐喻的语义理论 Weinrich 经过探讨进一步补充了隐喻的语义理论,他认为以孤立单词形式存在的隐喻不易被人理解,与上下文结合的隐喻才能被读者所理解。隐喻的意义不在于创造一个固定的含义,而是形成一个读者能够想象的、与上下文相关的含义(Weinrich,1967: 322)。 (三)隐喻的实用理论 二、日常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1)Früher war er ein Popstar, aber heute ist er inVergessenheit greaten. (2) Er lebt in t觟dlicher Gefa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