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动事件框架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不同语言用不同方式表达这一框架。表达方式的异同源于不同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异同。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不同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作了分类比较,并且深入研讨合并方式对句法结构和叙述效果的作用及给翻译带来的难题,指出不同语言中认知框架成分与语言要素之间的映射系统的异同是造成翻译难题的一个深层原因。 【关键词】运动事件 语义成分合并 句法结构 翻译 Abstract:Motion-event frame is a basic cognitive model shared, bu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linguistic ways are usedto describe it, which arises out of different conflation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into verb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motion-event frame, this article makes a classification to the ways of conflations of semantics components into verbs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then studies their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narrative style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bring forth to translation. At last the writer points out different mapping system of cognitive model onto lin-guistic elements is a deep reason why translators fac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Key words:Motion-event frame;conflation of semantic components;syntactic structure translation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探讨的前沿。从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探讨领域[1]。它感兴趣的探讨课题有:概念结构以及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如概念隐语(conceptual metaphor)、典型性(pro-totypicality)、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意象(image或imagery)、多义性等;语言构造的功能准则,如相似性(iconici-ty)、自然性(naturalness)、标记性等;句法和语义的概念接面,如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Model)、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以及构造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等[1]。 在这些探讨课题中,语言学家TalmyLeonard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跨语言比较探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他的理论框架内,Slobin对拉丁美洲、英国和北美洲的著名作家Isabel Al-lende, Gabriel Garcàquez, Daphne du Maurier等人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小说的互译进行了比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同时Talmy的探讨还引发了大量的有关语义成分如何包容于词汇和语法结构中的跨语言比较探讨。本文介绍这一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支点初步研讨和略论不同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动词语义成分合并方式的异同,这些异同对不同语言语法过程和语法结构的作用及它对不同语言间翻译带来的难题。 一、基本概念运动事件是语言学家Talmy提出的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是具体情景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3]。它由运动的物体“物像”(Fig-ure),运动物体的参照物“场景”(Ground),物体的运动“运动”(Motion)及运动路线“路径”(Path)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反映物体的运动(motion)或处所(locatedness)。以“A balloon flew over the house”为例, a balloon为物像,the house为场景,介词over表示路径,而动词flew表示“动作/方式”,而在“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中,动词lay则表示“处所/方式”。这四个要素以外,运动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同的方式,事件的发生还可能有其前因后果。这些是运动事件的附属特征,包括“方式”(Man-ner)、“原因”(Cause)等。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有这些语义成分都需要用语言形式来表达。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从表一可看出,在四个例句话中,pencil为物像,table为场景,介词on和off分别表示处所和路径,roll和lie不仅表示动作,还描述了方式,blow和stick除了表示动作,还表明了原因。在运动事件中,动词是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 它主要表达动作或处所这一核心意义,同时还表示其它要素和特征。动词还表示运动事件的原因、方式或路径等要素,集两个甚至多个语义成分于一身,这种现象叫“包容”(incorporation)或“合并”(conflation)[4]。例如,动词的意义可包容动作和路径两个成分,反过来说,这两个意义成分合并由一个动词来表达。法语中entrer(go in)及sortir(goout)两词既表达了动作,又隐含着动作的方向,即路径。除了动作和路径的合并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合并,有的合并甚至包含两个以上语义成分。英语中有一类施动性动词(agentive verbs)就是如此,如动词shelve和box就同时表达场景、路径和动作。 二、动词语义成分合并方式因为动词是各种语言中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我们首先对不同语言中描述运动事件的动词语义合并方式分类。根据语言类型学家的探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动词语义方面可穷尽无遗分为三大类[4]。第一类以西班牙语为代表,它们的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第二类语言包括绝大多数印欧语和汉语,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动作与方式或原因等,第三类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语言,如Navajo和At-sugewi,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物像和动作。本文以表达运动事件的动词主流为依据,在具体的语言中不排除少量动词与主流不合,具有其他类型的包容方式。第一类以西班牙语为代表,包括法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及日语等,它们的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其图式如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