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探讨[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5-0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本文以1949年前近代媒体出书或刊载的有关韩国古代文学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考核韩国古代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引见和流传情形并掌握其年夜致的变更趋向;剖析中国读者对韩国古代文学的熟悉,指出“强大平易近族文学”不雅念对韩国古代文学受用进程中发生的作用。已有研究结果中,对1949年前以近代媒体情势涌现的韩国古代文学著作或评论文章,特别是消息杂志方面的材料搜集和考据任务还没有完美。囿于材料视野的狭小,韩国古代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受用情形研究没法充足睁开。笔者经由过程查阅各年夜期刊目次丛书和藏书楼材料,和检索相干数据库后,搜集整顿了数目可不雅的材料,包含9本收录了韩国作家著作的翻译著作集和72篇刊登在各类消息杂志上的译作和评论文章.个中以单行本情势出书的翻译著作集所收录的译作年夜部分取自于此前消息杂志上刊登的文稿。是以,本文将以消息杂志上刊登的相干文章为主,单行本材料为副,考核束缚前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流传与接收情形。起首,将以整顿和引见1949年前中国近代媒体出书或刊载的有关韩国古代文学的文章材料为主,按年月,题材,作者与译者,刊载媒体四品种别归纳综合材料的散布情形和特色。经由过程今朝搜集的材料可知,最早被引见的韩国古代文学著作是刊登在1926年西方杂志第23卷第21号的朴怀月的小说战役(翠生译)。进入30年月,韩国古代文学著作的接收和流传逐步增多,除1932年外,每一年均有韩国古代文学的相干文章被刊载。这些文章以著作译作与评论文为主,译作文体多样,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驳等:评论文章包含读后感,文学静态新闻和全体引见韩国古代文学状态的评论文。著作被译介的韩国作家有李光洙,金东仁,李泰俊,玄镇健,金起林,梁柱东,张赫宙等。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张赫宙的著作被译介得最多。译者方面,则以在中国运动的韩国文人志士(如翠生,柳树人,丁来东等)与知晓日语和世界语的中国文人(如胡风,叶君健,黄源等)为主。亦有相当一部分的作者和译者身份不明,有待往后进一步骤查。别的,刊载韩国古代文学相干著作的消息杂志共有53种,类型纷歧,并以上海发行为多。以第一章的材料概略为基本,上面将集平略论韩国古代文学得以在中国流传的根本前提和其流传和接收情形出现何种变更趋向。起首,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状态的须要,近代流传系统的树立和第三说话的中介战略使韩国古代文学得以战胜地舆和说话界线,被流传到中国的文明情况当中。另外一方面,这三类社会文明前提亦极年夜地介入了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被流传和塑造的进程。总的来讲,韩国古代文学的受用情形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歧的变更阶段:第一阶段(1930-1936),受中国右翼文学思潮的推进,韩国古代文学首次以普罗提高文学的姿势退场,反应社会阶层抵触,饱含反动对抗精力的小说成为被译介的重要对象。第二阶段(1937-1944),日本侵华战斗迸发,在侵犯与对抗的二重权利对立语境之下,韩国古代文学被分化为两种分歧的抽象。一方面作为为平易近族自力而斗争的近代国度文学,被中韩文人志士用于表达抗日救国的对抗精力,一方面则作为归属于日本的地域文学,被日本统治权势用于强化年夜东亚共荣圈抽象,宣传和公道化日本的统治威望。第三阶段(1945-1949),日本战胜,中韩两国迎来平易近族束缚的成功。在早期长久的战争情况中,以柳树工资首的一批中韩文人学者,为增进中韩文明的交换开办中韩文明月刊,积极引见韩国古代文学.但是此类良性交换的势头好景不常,1948年后跟着两国政权之间的认识形状对峙加深,韩国古代文学的实体被决裂为北朝鲜文学和南朝鲜文学,前者的翻译和引见在消息杂志上时有涌现,后者则被剔除在人们视野以外。近代中国的韩国古代文学引见受制于激烈动乱的东亚政治社会,其进程异常弯曲,未及树立起一个稳固的主体抽象,而是被分歧的话语权势所改写,分化。另外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出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出现必定的变更趋向,但不能不认可的是,近代中国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的接触仍非常无限。这很年夜水平上招致了近代中国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的熟悉绝对隐约而发散,但另外一方面却直接触发了他们以本身客观的想象弥补和塑造韩国古代文学的内在。这类客观的想象并不是满是一己之见,它现实上依然离开不了近代文学不雅念和平易近族主义思惟的思想框架。在这些思想框架的作用之下,韩国古代文学被界说为“强大平易近族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和引见。这类熟悉框架的感化是多面的。一,它使以基层国民为主人公,反应朝鲜社会成绩,具有激烈实际性的韩国近代小说被积极地译介,并由此强化了韩国古代文学作为“强大平易近族文学”抽象的合法性。兼备朝鲜风土特点和描写殖平易近地朝鲜社会惨状的张赫宙的早期小说遭到追捧的缘由也在于此。其自己后来参加亲日作家行列一事并未惹起中国文人的存眷,40年月后其散文集仍被出书等也表现了这类经由过程著作内容构建的“强大平易近族文学”抽象之稳固。它掩蔽了中国文人辩证地对待韩国古代文学的视野,令其堕入一种平易近族主义的迷思。三,它形成了中国近代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熟悉的单一化,只是逗留在存眷实际主题光鲜,情感化的文学著作,而缺少足够的能动性去懂得韩国古代文学成长进程的丰硕性和奇特性。中国近代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的整体熟悉只能比拟隐约和发散,有关30年月古代派文学的成长也是鲜有提起。别的,加上文学退化论的激烈作用,韩国古代文学的落伍抽象加倍光鲜。中国文人以俄国或日本的作家为参照去描写韩国有名作家李光洙,廉想涉和李泰俊等的措施,令韩国古代文学的阐释在先辈与落伍的二元成长论的预设下损失了本身的自力性和自足性。三,它隐蔽地附带了中国文人仍未褪去的个人主义思惟,延续现代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的作用论,中国文人眼中的韩国古代文学的边沿性被进一步强化。总的来讲,“强大平易近族文学”的熟悉框架为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引见和传统供给了契机,但久远的来讲,它极年夜地限制了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受用数目和规模,令中国文人缺少以多元和开放的立场熟悉韩国古代文学的详细内在。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韩国古代文学阅历了弯曲的流传过程,被分歧的话语权利所改写和塑造。在“强大平易近族文学”的熟悉框架下,近代文人熟悉到引见韩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性和价值,也弗成防止地简化了中国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的熟悉,极年夜地限制了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进一步的流传。但总的来讲,韩国古代文学的流传是近代文人和读者战胜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追求各类翻译和阐释战略后生成的极具汗青意义的文本。它折射出东亚近代空间里中日韩三国的权利不屈衡所招致的文学交换不屈等状况。虽然近代中国构成的韩国古代文学面孔是四分五裂,浅易,多义的,韩国古代文学没法被有用地出现出原来面孔。但是从中所涌动的交换愿望倒是真实而急切的。这类交换的愿望指向了中韩两国对于树立古代国度的乌托邦理想。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1)弥补和整顿束缚前在中国出书或刊载的韩国古代文学材料,并具体地考核各时代材料的详细散布情形和译者,作者,刊载媒体等相干信息,从而填补以往研究中材料缺乏的缺点,扩展已有的研究范畴。(2)以全体的视角掌握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引见和流传的汗青轮廓和变更趋向,并由此进一步剖析傍边反应的近代中国文人对韩国古代文学的熟悉,有助于我们思虑韩国古代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和引见的动力和运作机理。

Abstract: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