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认知[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文章探究了在中韩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从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到文化整合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为文化移情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文化整合要求文化移情坚持适度准则。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身份 文化移情 文化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日益广泛。自上世纪末,韩国的大众文化就如潮水般涌入我国。它以韩剧为代表,在中国发展成为包括韩国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旅游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内的一个相互作用和带动的循环体系。在人们接受、喜爱韩国文化的同时,韩国文化的来势汹汹,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忧。如何正确地对待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也成了热议的话题。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1](172)笔者即从这三个方面来研讨中韩两国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一、文化身份认知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交际主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cultural identification),其特征由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感表现出来。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属于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会有一种认同感,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因此具有同一文化身份。[2](89)人类学家杰尔兹(C・Geertz,1973)认为,文化认同感具有感情色彩,人们对自己的群体文化和群体成员会产生亲近感。[1](172)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与西方文化不同,作为同源文化的中国与韩国,有些事物或现象在两种文化中都存在或类似,如文化背景(文化感情色彩),民族的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中韩两国的跨文化交际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从汉字、民族服装到姓氏等方面,韩国都传承着中华文化。从三国时代到统一新罗、高丽时代,起源于中国的孔孟儒学,一直影响于韩国人的基本伦理、日常道德乃至国家的统治哲学领域。儒教是韩国社会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础。在李朝时代儒教就被定为韩国的国教,形成了儒学化体制。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和儒家礼教的作用,韩国人把修身、齐家、治国看作最高的理想和境界。几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支配着韩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人际关系领域,儒家思想仍然受到尊重。例如,对长辈、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女性对男性的遵从和依赖;注重面子,讲究形式等习惯。深层底蕴里蕴藏着许多共通或相似的文化内涵,这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原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特别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两国拥有许多相近的文化主题,在文化根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相通性。正是这种中韩文化的相通性,降低了文化异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减少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中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为文化移情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基础。
  但是即便是同一文化群体中的成员,我们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异质性。[3](74)随着全球性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和其所处环境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剧,同源文化的异同也由此分化和显现出来,各民族独有的历史个性和精神气质在这种分化中变得更加独特、更具魅力。与千年前进入韩国的中国文化不同,如今进入中国已经是整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具有韩国特色的韩国文化。一边是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优越,年轻人时尚前卫;一边是传统家庭伦理习俗。他们借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观点,将两个反差如此鲜明的东西,在韩国人的生活中融洽并存。而在中国,经过历史上各类运动的批判,儒家文化的作用正在逐渐消失,日常生活中那些还值得保留的儒家礼仪也所剩无几。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中国丢失了一些优秀文化传统。韩国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中韩文化发展的这种异同,让中国人有了一个重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看到了在文化交流中本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这也为文化移情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二、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4](29)各民族文化都存在着自己的民族特质,具有丰富多彩的异同性,因此,文化移情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下,文化移情决定交际主体选择以何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并在何种意义范畴内解释信息内容。[1](173)中韩两国的文化移情,首先在韩剧上找到了切入点。位于“韩流”最前沿的韩剧,虽然其中讲述的都是生活的琐事,但却将韩国文化的各方面特别是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的儒家文化,讲究礼节、尊老爱幼、几代同堂的生活,处处流露出令人感动的亲情和温馨,同时蕴涵着做人的道理,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观、道德观,使中国观众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此外,文化知识告知交际者在何种环境下,针对何类交际对象,采用哪一种交际方式最为恰当。[1](173)韩国并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大张旗鼓地进行文化扩张,而是从音乐、电视剧这种乐于为民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着手,意于展现韩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以平等、自由,而不是统治、控制的方式去传播。在跨文化交际中,强加的东西不一定能被接受,反而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和民族的自尊心遭到抵制。“韩流”这种既不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强加灌输,也非文化霸权强行形成的文化现象反而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意识。
  
  三、文化整合
  
  文化移情并不要求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能否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结构,即第三文化。第三文化含有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特点,是交际双方在沟通、交流切磋中,在相互宽容、体谅的前提下,互相适应、各自调整的产物。跨文化交际过程也是建构第三文化的过程。[1](174)
  但是,随着中韩跨文化交际的深入,韩国文化在中国作用的扩大,对韩国文化的这种喜爱却在一部分人中变成了盲目的崇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韩国电视节目被引进,且总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韩版的服饰、韩国的化妆品都广受欢迎,韩国品牌的电器、电子产品已经撼动了日本顶级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去韩国旅游也成为了一大热点。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几乎成了只要是韩国的,都是好的;商店里的商品,只要是说是韩国的,价格就翻好几倍。但其实很多韩国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更有一些所谓的艺术创造者们将韩国热门电视剧的剧本“拿来”,重新拍一遍,其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甚至于对白都一模一样,唯一改变了的只是人物的名字。这就是移情过度的表现,是文化移情的严重越位。
  移情过度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新的障碍。过度的移情,模糊和混淆了交际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丢弃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立场,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适度准则是文化移情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准则。文化移情坚持适度准则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动态性、交融性等特点和跨文化交际的性质决定的。文化移情并不要求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4](31)坚持适度准则,在文化移情时就应该做到既不完全固守,又不完全放弃民族本土文化的立场,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间寻找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张力。文化移情只有适度,才能有效地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喜欢韩国文化,在中韩两国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韩语论文题目,在保持我国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同时,从韩国文化中看到应该学习的长处,并将其吸收过来,充实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调整和改进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更加丰富,而不是关于韩国文化的全盘肯定,更不是关于本族文化的全盘否定。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交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不同文化在反复的交往中,在多样性的文化中铸造自己新的特色。在跨文化交际中,求同存异是首要措施,“移情”适度是首要准则。求同就应该正视文化上的共同性,努力寻找和扩大与其他文化共有的价值观。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让我们必须承认异同的存在,并且视异同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的一种资源。文化移情必须遵守适度准则。跨文化交际应该在保持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不仅要尊重别的民族对文化价值观的选择,而且要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看到应该学习的长处,并将其中积极、科学的要素吸收过来,充实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王佳英.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J].学术交流,2017,韩语论文网站,(6):172-174.
  [2]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17,(1):87-91.
  [3]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2017,(2):74-80.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准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8):29-3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