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立足描写措施、对比略论和归纳的探讨措施,结合当代国内外比较文学翻译探讨理论与实践经验确定探讨范围,对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延边、朝鲜、韩国先后译介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朝(韩)文译本进行了跨地域、跨时期的个案探讨。通过比较探讨,得出了如下结论: 延边、朝鲜、韩国当时翻译《青春之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各国在特定历史转折时期的相似的文化语境下,迎合文学与政治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文学与文化政治行为。从翻译目的与效果关系中历史地评价,可以说三国译者都成功地达到了翻译目的,完成了特定的历史使命。从翻...
本论文立足描写措施、对比略论和归纳的探讨措施,结合当代国内外比较文学翻译探讨理论与实践经验确定探讨范围,对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延边、朝鲜、韩国先后译介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朝(韩)文译本进行了跨地域、跨时期的个案探讨。通过比较探讨,得出了如下结论: 延边、朝鲜、韩国当时翻译《青春之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各国在特定历史转折时期的相似的文化语境下,迎合文学与政治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文学与文化政治行为。从翻译目的与效果关系中历史地评价,可以说三国译者都成功地达到了翻译目的,完成了特定的历史使命。从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探讨视野比较翻译思想与措施,韩国主要受欧美西方国家当代翻译思想的作用,韩语论文题目,韩译更倾向于读者,韩语论文题目,主要采用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反映译者的风格,译作更多地反映出韩国的本时代的文学与文化情况:朝鲜与延边主要受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翻译思想的作用,译作更倾向于原作和作者,主要采用直译、异化翻译策略,反映作者的风格,译作更多地反映出原作的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情况。文学翻译不仅受当时文学与文化语境的作用,反过来译本中体现出文学与文化语境,同时,三种译本比较结果反映了中、朝、韩三国之问的历史、政治、文化关系。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中介绍了探讨近况、目的及意义,本论文的新意,探讨内容与范围,探讨措施。 在第二部分“小说创作、译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论述了四点:其一是小说的主题与题材;其二是小说创作、出版的文学与文化环境,主要研讨1949~1978年文学与文化环境及对创作、出版的作用:其三是中国延边、朝鲜、韩国译介环境,主要研讨延边50~70年代、朝鲜50~60年代、韩国70~8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其四是中、朝、韩三国50~80年代朝汉翻译活动。 第三部分“朝鲜、韩国、中国延边三种译本比较”中,重点论述了三点:一是整体的翻译目的及翻译准则比较探讨;二是语言、文本层面的译介比较探讨;三是文化层面的泽介比较探讨。在第二,语言与文本层面的译介比较探讨中,结合具体实例,比较略论了描写翻译、词汇与语句翻译、无意识的误译现象。在第三,文化层面的译介比较探讨中,结合第二部分的文学与文化环境,主要研讨了两个方面,即接受环境的再创造和译者的再创造。其中,译者的再创造探讨中,主要考察了两点,一是考察对形式结构的接受,二是考察对情节、叙事结构的删减、添改现象。在第二点的探讨中,主要对本土化的需要、翻译目的的需要、译介环境的需要等三点进行比较略论。 第四部分“结论”中,对文学与文化环境、对语言与文本层面、文化层面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