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国谚语中的住居谚语及其所对应的中文谚语进行略论探讨
摘 要: 中韩语言交际中的谚语例证略论例证可以分为三类:同形同义的原因,一是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二是相似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同形异义的原因,一是谚语传播的讹变,二是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韩语论文三是相同形态的偶然性;异形同义的原因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不同。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指称意义; 文化伴随意义; 谚语的文化语义 中韩两国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广泛交流的展开,学习探讨两国语言的人数大幅上升。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相似性为两国的学习探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两种语言的异同性的存在又决定了在学习探讨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拿来主义”,而忽略了或根本不知道其在实际运用当中所传达的思想与本国语言的异同。 笔者在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敏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韩语谚语大辞典中218条住居谚语,对照对应的中文谚语,按构成方式和内容进行分类,结合谚语的文化语义进行例证略论。其中,同形同义的谚语共有36对(16•51% ),同形异义的谚语共有11对(5•05% ),异形同义的谚语共有62对(28•44% ),异形异义的谚语,即在韩语中使用而在汉语中找不到其所对应的谚语的,共有109条(50•00% )。 一、同形同义 这类谚语指的是内容和形式(指称意义)都完全相同,而且其中蕴含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的谚语。如: 例1 远亲不如近邻;例2 惜瓦不知大梁朽;例3 无火不生烟;例4 木匠多了盖歪房; 例5 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等等。 据笔者考察,这些谚语在韩国语中都有与之表达方式、构成内容、组成形式完全相同的谚语,而且它们不仅指称意义相同,在实际运用当中所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关于这些形式、内容、所表达的语义均完全相同的中韩谚语,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一类谚语有很多都是在历史上由于两个国家的频繁交流而传入对方国的,再加上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因此两国谚语在流传到对方国家以后,对方国不仅把谚语的指称意义完全接受,而且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全盘吸收。如:远亲不如近邻。其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两国人民必定偶然会拥有一些相似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在两国语言中同时或先后产生了一些同形同义的谚语。如:穷人孩子多,洼地蛙子多。 二、同形异义 这一类指的是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似(即指称意义相同)而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谚语。如: 例6 屋瓦檐前水,点点不离窝。 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在韩语中也有一句与之相同的谚语,二者指称意义基本相似。但是在中文中被提及时它指的是:比喻说话有核心、非常正确或比喻每事都能处理得十分恰当。而在韩语中被提及时它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指的是: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改了。 例7 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在韩语中也有一句与其指称意义基本对应的谚语可是在中文中它深层的意义指的是:比喻由于自己见识短浅,而无法识别比自己地位高或有能力的人。而在韩语中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就在身边的人或物,或比喻不了解某人的才能。 例8 蛇走了才拿棍,贼走了才栓门。 例9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蛇走了才拿棍,贼走了才栓门”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两句谚语,它们分别在韩国语中都有与之指称意义对应的谚语,在中国被提及时它们所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是:反正已经有了损失再弥补或采取别的补救方法也来不及了。而在韩语中被提及时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是:虽然有了损失但是想办法再补救也不晚。 例10 为了一片篾,劈了一支竹。 “为了一片篾,劈了一支竹”也有与之指称意义基本相似的谚语,在中文中被提及时它比喻: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不惜损失大的利益这种行动是不可取的。而在韩语中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即使损失巨大,只要目的达到了就高兴这类同形异义谚语,笔者认为最能充分反应中韩两国间的文化异同。造成此类谚语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种:首先,早先从一国传入另一国的谚语其文化语义在对方国中发生了转变。如: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其次,两国人民对相同事物的看法或想法不同。如:有火箭不坐飞机。其三,表达不同意义的两国谚语偶然具备了相同的形态。如:屋瓦檐前水,点点不离窝。这类谚语在中韩两国的交流中最容易被误用,引起误解,因此需要特别的重视。 三、异形同义 这类谚语指的是内容或形式不尽相同,而两者的文化伴随意义却相同的谚语。如: 例11 这山望着那山高,江南望见江北好。 中文中有“这山望着那山高,江南望见江北好”这样一句谚语,而韩语中有“近家视陋,远庙则宏”的说法。后句的指称意义指的是:近处的家,因为离得近,就算再好在心目中也会大打折扣,远处的寺庙,因为离得远,只看见一个大致的轮廓,因此认为是最好的。虽然它们的指称意义不相同但二者在各自语言当中被提及时所蕴含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现了人们不满足现实、不能认清现实而盲目追求它物的本能。 例12 快纺无好纱,快嫁无好家。 中文中有“快纺无好纱,快嫁无好家”这样的表达,而在韩语中有“快速被加热的房子很快就会变冷”这样一句谚语。同样它们的指称意义不太相同,但二者表达的深层、内在的涵义完全相同:比喻凡事都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可太快,否则结果必然糟糕。这两句话反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 例13 三寸鸟,七尺嘴。 中文中有谚语“三寸鸟,七尺嘴”,韩语中也有“椽子比梁粗”这样的表达,虽然它们的表面意义不太相同,但是二者都表达了道家思想中本末倒置不可取的思想。 例14 东方不亮西方亮,去了日头有月亮。 中文中有“东方不亮西方亮,去了日头有月亮”这样一句谚语,在韩语中有“婆家生活过不好,回娘家过”的话,指称意义看似完全不同的两句话,但是两者都同样表达了佛教中的轮回思想和两国人民的乐天思想。 例15 军师多,打烂船。 “军师多,打烂船”是中文中被经常提起的一句谚语,在韩语中有“一家有三个戴乌纱帽的这个家就会产生变故”的表达。虽然二者指称意义完全不同,但二者在本国被提及时都用来比喻:凡事出头做主的人越多反倒事情做不成的意思。蕴含着中国道家思想中物极必反的涵义。 用互不相同的两个国家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概念时就产生了异形同义谚语。虽然中韩两国拥有悠久的交流历史,但毕竟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所以在表达同一思想时所应用的表达手法,必然“异”会远远大于“同”。这也是在本文探讨对象中异形同义谚语有62对,占探讨对象比例的28.44%的原因。 值得提出的是,笔者在对韩国谚语中的住居谚语及其所对应的中文谚语进行略论探讨中发现,异形异义和异形同义谚语的数量远远大于同形同义和同形异义谚语的数量;在对同形同义和异形同义谚语的比较探讨中发现,两国的谚语有很多都直接反映了道教、儒教、佛教思想,两国人民对是非善恶都抱有十分近似的观念。 注释: ①在文化语言学中经常提到“语义”,而语义是具有多层面性的,它的构成需要三个必须要素:语音形式、客观基础和人类的主观认识。具体而言,语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前者是词语的本义(也叫指称意义),后者是词语内在的、潜在的意义。关于后者非理性意义,又包括文化伴随意义和搭配意义等等,其中文化伴随意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中指称意义相同的中性词,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域又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联想。例如:在中韩两国语言中都有“亡羊补牢”这句话,它们的指称意义完全相同,可是在中国和韩国分别被提及时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一点恰恰印证了语义的涵义。因此我们可以对谚语的文化语义做如下定义:谚语的文化语义包括谚语的本意,可称之为:谚语的指称意义;以及谚语内在的、潜在的意义,主要指那一部分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域能引起特殊的文化历史联想的文化伴随意义。 ②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对每一类均仅举五例进行例证略论。 ③本文对于中文谚语的解释均出自施宝义李云飞的通用谚语词典(2000)。 ④本文对于韩文谚语的解释均出自Weon yeong seop(韩)的韩语谚语大辞典(1999)。 参考文献: [1]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韩语毕业论文,韩语毕业论文 |